盡管劉繼隆與李驥交代過高原行軍的要點,可真正打起來,適應不了高原作戰而病沒的將士還是不少,這也是劉繼隆不想攻占吐谷渾的原因。
隴右就十幾萬漢人,要想占據吐谷渾,兵卒和民夫必不可少。
即便最后能占據吐谷渾,死傷的漢口必然不少。
與其把有限的漢口丟到與吐谷渾的戰爭中去,倒不如韜光養晦,等待南詔與大唐撕破臉皮。
這么想著,劉繼隆也覺得,隴右似乎應該為日后大批人口遷入而囤糧了。
他目光看向高進達和崔恕:“現在我們四周的敵人都被解決差不多了,明年尚婢婢讓出廓州后,我們便好好經營口馬貿易,把隴右經營起來。”
“是!”二人作揖應下,而劉繼隆也沒有告訴他們,自己還有向涼州出兵的計劃。
涼州必須要拿下,但不能從張淮深手里拿。
以張淮深所面對的情況來看,不論張議潮是否離開河西,他都將陷入與沙州豪強的內斗中。
只要索勛拿下涼州,以他在會州的前科來看,涼州番人暴動便是板上定釘的事情。
屆時,涼州便是他的囊中之物。
不過想要涼州安生,遷徙漢口依舊是重中之重。
先拿下涼州,然后在南詔與大唐的戰爭中謀求西川人口。
只要這兩步成功了,后面的許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拿下涼州的前提條件已經湊齊,現在只等涼州內亂就行。
但是遷徙西川漢口這件事,卻還需要他好好謀劃。
對外要扶持尚婢婢、尚摩鄢父子,對內要囤積足夠安置百姓的糧食。
別的不提,單說安置百姓的糧食就不是一個小數目。
他起碼要養百姓三年,才能在第三年做到收獲。
按照大口每年五石,小口每年三石,平均每人每年四石的標準,十萬口百姓就需要一百二十萬石糧食,隨著人口增加而依次翻倍。
雖然前兩年,他們可以開荒種植麻、豆等產物,但荒地開熟后的產量不高,大頭還是得都護府解決。
“現在都護府每年能積存多少糧食?”
劉繼隆詢問二人,其中高進達不假思索回答道:
“發了軍餉和俸祿后,大約能積存十五萬石,各州縣的糧倉都用于安置饑民,積存不多。”
“上個月中,我還與崔參軍算了算,各種粟麥糧食,積存不過二十六萬石。”
隴右這兩年來,每年遷入的人口不在少數,這些人口都需要都護府養到可以自給自足為止,耗費不少。
以隴右的結余稅糧來看,每年只能吃下三萬多人口,再多就得向百姓買糧。
不過遷入三萬人口后,這三萬人口將在后續六年時間里,陸陸續續開辟三十余萬畝耕地,永久增加六萬石稅糧。
只是以劉繼隆的判斷來看,李忱這個皇帝恐怕活不了六年了。
他一駕崩,大唐和南詔也將宣告決裂,自己顯然是沒有那么多時間來慢慢屯墾了。
想到這里,劉繼隆對高進達和崔恕開口道:
“我準備在河州、蘭州、臨州、鄯州修建官倉,每個官倉最少要能積存五十萬石糧食。”
“我們這幾年要做的,就是前往劍南道、山南道采買糧食,同時自己也注意積存糧食,盡快將這四個糧倉和各地州倉、縣倉積滿糧食。”
以唐代的儲存手段,劉繼隆所提及的這四個州,最少能藏粟九年,藏米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