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鐺…鐺…鐺……”
大中十二年臘月十五日,在晨鐘作響間,群臣紛紛來到紫宸殿上常朝。
“入班……”
在鴻臚寺卿的唱禮聲中,南衙北司等官員紛紛入班,臉色十分難看。
昨日的幾份奏表將群臣心情挑撥,幾間沉浮。
先是李承勛奏表正平大捷,引得南衙北司官員紛紛松懈。
再到崔嶼、蔣系、鄭助、馬明光四人聯合彈劾李承勛假傳軍情,以致官軍臨汾慘敗,南衙北司官員紛紛試想對策。
不等他們想清楚,卻又接到了李承勛解釋的奏表,聲稱擊破崔嶼等部精騎不過千余人,實乃崔嶼四人志軍不嚴,方才給了叛軍機會。
如今叛軍余寇不過二千余騎,皆走入河陽,李承勛請表入河陽討平叛軍。
李承勛用來解釋的奏表還沒冷下來,昨夜子時又有奏表從河陽發來。
河陽三城節度使韋澳奏表朝廷,稱叛軍三千余騎走入澤州,請問朝廷是否需要河陽鎮兵馬討擊叛軍。
前后一晝夜,南衙北司被河東道的軍情折磨不輕。
現在他們對河東道的情況完全摸瞎,畢竟李承勛奏表大捷,但崔嶼、韋澳等人又奏表叛軍尚有數千精騎。
既然如此,李承勛口中的大捷是真是假?
一時間,迷霧眼前,群臣疲憊。
“賀……”
“上千萬歲壽!”
“平身!”
伴隨著鴻臚寺卿提醒,群臣稱賀,而走上金臺并坐下的李忱則是回應平身。
待群臣坐回月牙凳上,李忱這才開口道:
“幾日前,討擊使李承勛奏表正平大捷,稱討平叛軍部眾三萬,甲首三千,僅有千余騎逃亡翼城。”
“河中、涇原、邠寧、鳳翔等鎮節度使聽信捷報,故此遭遇賊軍精騎夜襲,喪師八千余。”
“監軍馬明光彈劾李承勛假傳軍情,李承勛稱賊寇北面留有余兵千騎,而今叛賊會師后僅騎兵兩千余。”
“賊軍破翼城,走入河陽,河陽三城節度使韋澳奏表賊軍三千余騎,往魏博逃亡,請表討擊。”
李忱將時間線梳理,隨后開口道:“這叛軍走入關內道后,朕記得他們不久便僅剩精騎三千。”
“如今討擊近兩月,朝廷兵馬折損一萬七千余,而賊軍依舊猖獗,兵力甚至多出數百騎。”
“勞請諸卿告訴朕,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說到此處,李忱咽喉有些許瘙癢,很想咳嗽。
只是擔心群臣看出他身體虛弱,故此強行忍下。
在他話音落下的同時,令狐綯主動站出來作揖道:
“陛下,賊軍走入河中后,煽動河東胡雜參軍,因此壯師三萬余。”
“討擊使李承勛正平大敗叛軍,叛軍東逃也屬事實。”
“只是諸將不曾想到,叛軍在北邊留有后手,這才夜襲到了朝廷兵馬。”
“以臣之見,夜襲臨汾官軍的叛軍精騎數量應不下兩千,而南邊逃亡的叛軍精騎應該在千余左右。”
“李討擊大捷屬實,崔使君等人所言也沒有錯。”
令狐綯將事情疏解,但最末那句話卻形同虛設。
李承勛與崔嶼等人必然有問題,不然也不會招致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