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了思緒后,劉繼隆轉身看向曹茂和陳瑛:
“涼州兩鎮的兵馬,訓練的如何了?”
收復涼州已經五個多月了,雖然時間算不得長,但也不算短了。
“回節帥,兩鎮兵馬已經訓練好了,但精騎缺少軍馬,暫時只能湊出兩千精騎。”
陳瑛說罷,曹茂也補充道:
“不只是涼州兩鎮,其它擴編的幾鎮,也基本缺少軍馬。”
“這次北征居延海,雖說以河西為主,但往返追擊,始終會折損不少軍馬,我覺得……”
曹茂面露猶豫,顯然是不想耗費軍馬,去居延海作戰。
不過對此,劉繼隆卻肯定道:“居延海是必須要去的,并且不是只去這一次,而是要每年都去,將巡邏常態化。”
“只有讓回鶻人知道,整個河西范圍都是我們的勢力范圍,才能把他們擋在河西之外,保住涼州的安全!”
“日后人口足夠了,我們還得向居延海、休屠澤、白亭海等處遷移百姓,修建城池,開墾土地,把我們的勢力范圍不斷擴大。”
說到此處,劉繼隆深吸口氣道:“這些日子涼州也算步入正軌,算算日子,我也差不多該回臨州了。”
“涼州這邊,你們兩人暫時幫持著義山,待居延海的事情了結,曹茂你先回臨州,陳瑛等都護府消息再回臨州去。”
“是!”二人作揖應下,隨后便與劉繼隆返回姑臧城。
回到城內后,劉繼隆便去到了衙門,并見到了忙碌的李商隱。
歷史上本該這兩年去世的李商隱,如今卻好似煥發了第二春,精神奕奕。
劉繼隆來到時,他正在與二十幾名官吏撥算算盤,喜笑顏開。
“讓我看看,究竟是何事能讓義山如此高興?”
劉繼隆突然開口,李商隱這才發現他竟然走到了自己身旁。
“節帥!”
李商隱起身作揖,劉繼隆卻按住他肩膀,笑著看了看案上文冊:“遷入了不少人口啊。”
“回節帥,臨州那邊剛送來的文冊,這個月涌入七千多口百姓,基本都要遷入涼州。”
李商隱解釋著,同時拿起文冊翻閱示意道:“從收復涼州算起,前后近六個月的時間,我們向外遷出八萬胡番,向內遷入五萬三千余口。”
“除了兩萬口是從蘭州遷來的,其余三萬三千余口,都是從劍南、山南等道遷移而來的人口。”
“朝廷三次加稅,底下的官吏也不斷加稅,百姓負擔已至七成,連西川都有百姓逃入隴右,可見天下糜爛。”
“如今我府治下,已不下五十四萬口,然耕地不過四百六十余萬,其中軍田占五,職田占一,百姓占四。”
“府內賦稅,入倉庫者八十余萬石,三十余萬貫。”
“其中五成度支軍隊,三成度支衙門,二成度支工人。”
“此外,國子監度支不下二十萬石,全靠牙商采買糧食填平。”
“我府積欠牙商十二萬六千貫,好在甘州來了消息,還有三日便能運香料進入番和地界。”
“此次采買香料十六種,重五百四十石,光胡椒就重百五十石。”
“次批香料若是運往長安販賣,起碼值錢三十萬貫,比財貨翻三倍。”
“拿到這筆錢后,倒是能把積欠牙商的錢財償還,另買十萬商貨,還能結余八萬。”
李商隱為劉繼隆算了筆帳,總的來說,隴右的財政是支出大于收入。
不過隨著收復涼州,打通河西走廊及西域絲綢之路南道后,隴右和河西都可以憑借絲綢之路獲得不少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