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官倉及各州縣府庫,共儲糧二百九十五萬石。”
“節帥,您是怎么知道南詔會與朝廷為敵的?”
三月中旬,行走在臨州官倉之間,高進達忍不住詢問劉繼隆。
對此,劉繼隆則是在檢查各個谷倉的同時解釋道:
“朝廷與南詔休養生息的這么年,朝廷沒能解決多少藩鎮和度支的問題,但南詔可是把南邊幾個國家解決的差不多了。”
“以南詔的實力,動員七八萬兵馬及十余萬群蠻還是不成問題的。”
“現在南邊的幾個國家都歸附或臣屬南詔,南詔也看不上他們那點東西,自然只能對朝廷動手了。”
“只是可惜我們速度太慢,沒能采買足夠多的糧食。”
劉繼隆語氣中帶著惋惜,高進達聽后卻咋舌:“近三百萬石糧食,這還不夠嗎?”
三百萬石糧食,要知道這都足夠隴右百姓吃一年了。
只是對此,劉繼隆依舊搖頭道:“不夠,起碼以現在流民不斷流入的速度來看,暫時還不夠。”
高進達聽到此處,不免附和點頭道:“去歲十月至今,不過五個月的時間,便先后涌入三萬余口百姓。”
“南詔動兵的消息傳出后,西川百姓逃亡北上者,更是數不勝數。”
“南邊幾個州的消息還沒送來,但我估計,逃入隴右的人口,只會多不會少。”
“如今我隴右人口近六十萬,涼州百姓數量也恢復至十萬,您看我們還需要向涼州遷徙人口嗎?”
高進達有自己的想法,他更希望將人口留在隴右,尤其是蘭州、臨州地界。
對此,劉繼隆卻開口道:“繼續安排去涼州,等涼州人口突破二十萬了,再來告訴我。”
“二十萬?!”高進達不免錯愕,隨后反應過來:
“這……應該不會吧,我們這些年,先后從劍南道、山南西道遷入三十余萬漢口。”
“劍南道和山南西道口數不過五百余萬,我們幾乎遷入他們近一成的百姓。”
“百姓如此逃亡,他們總該會想辦法阻截吧?”
面對高進達的猜想,劉繼隆卻搖頭道:
“天下糜爛,朝廷只有加稅一說,沒有減稅一說,如此下去,百姓唯有逃亡作隱戶這一條路。”
“劍南道和山南西道的五百萬人口,早已是天寶年間的老黃歷了,實際上逃入隴右的,大部分都是這些年滋生的隱戶。”
劉繼隆并未夸大,畢竟巴蜀之地近三十年沒有遭遇大的戰事,人口不知增加凡幾。
哪怕經歷晚唐禍亂、五代十國動亂后,蜀中人口都能在北宋立國三十年的時間里恢復到上百萬戶人口,更別提承平三十年的如今了。
劉繼隆估計蜀中人口恐怕早就突破六百萬乃至七百萬了,而涌入隴右的百姓,都是活不下去的百姓,在原本歷史上本該餓死的那群人。
大唐不珍惜他們,自有他劉繼隆會珍惜。
南詔與大唐的爭斗時長,將決定隴右實力能增長多少。
劉繼隆搓了搓手上的粟米,很干凈,應該是去年才入倉的糧食。
“以我們手中的這批糧食,起碼能接二十萬百姓進隴右開墾荒地。”
“相比較我想要的,這點人口還遠遠不夠。”
他將手中粟米放回谷倉內,繼續巡視道:
“我軍境內,現在有多少熟地、多少生地?”
高進達略微沉思,當即便給出答案:“今年的話,熟地應該有四百四十萬畝左右,生地還有二百二十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