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問你,等他們及冠之后,你難道會像對待普通的孩子那樣對待他們嗎?”
“把他們調到你身旁當兩年親兵,然后弄些功勞給他們,讓他們從旅帥、校尉,甚至是都尉開始做起,這不就是那些吐蕃貴族子弟曾經的經歷嗎?”
“去基層當農民開荒、當兵、從吏……這有什么苦的?”
“留在你們本州縣的學校讀書,又有什么苦的?”
“學校的食堂伙食要比大多數百姓家里的伙食還要好,難道不是這樣嗎?”
“但就是這樣,你們中還有不少人去提意見,寫信給國子監,希望提高臨州三個坊學校的待遇。”
“原本的標準是一葷一素,這個標準在我看來已經不低了。”
“但我看到你們有人的書信里要求兩葷兩素,甚至還有三個葷兩素一湯,吃的比我還要好了。”
劉繼隆的話說出來后,有幾個官員紛紛把頭埋在胸前,好似鵪鶉般。
“節帥,弟兄們確實做過了,但這主要是您太講究公平了!”
面對劉繼隆的話,也就李驥敢這么反駁他了。
“別的不說,狄道城和臨州其他幾個城里學校的環境都要比各州縣的好。”
“我們把孩子送過來,也是想讓他們在臨州好好學習。”
劉繼隆沒有生氣,他知道李驥代表的就是當下隴右大部分高官的態度,因此他點頭道:
“你說的對,狄道和臨州幾個城的學校環境和條件,是要比其它州縣的要好。”
“但是你們是為了這點條件和環境才送他們過來的嗎?”
他的問題直插要害,李驥本人也支支吾吾了起來。
環境和條件是一回事,但他們真正想要的,是官員子弟集中就學后的人脈。
前面扯那么多都是放屁,只有人脈才是他們想要的。
唯有人脈盤根交錯,他們才能保證自己一代又一代的富貴。
“當初在河西時,校尉以上官職,基本都是河西的豪強子弟在就職,當初你們是怎么說的?”
劉繼隆望向支支吾吾的眾人,眉宇間透露著憂郁:
“你們說,河西都是豪強子弟做主,我們這些平民子弟沒有出頭之日。”
“現在你們出頭了,你們就開始想著成為新的豪強,想著自己形成一個山頭,把平民子弟擋在外面。”
“我常說讓你們想想自己以前吃的苦,但那不是讓你們只想著吃苦,而是想讓你們知道曾經自己的不容易。”
“只有知道曾經自己的不容易,才能更體諒現在軍中的那些兵卒,更理解百姓的難處。”
“我不是要求你們的娃娃和百姓的娃娃一樣,但至少你們的娃娃得知道百姓過的什么日子,吃的什么苦。”
“前幾年你們知道朝廷加稅三次的時候,還知道說兩句百姓有難了。”
“但我看就你們這種培養孩子的辦法,我想用不了幾年,你們的孩子也會變成如今朝廷廟堂上的那群人。”
劉繼隆這話說的有些過頭了,但眾人也都知道劉繼隆的想法是什么了。
他們想要望子成龍,繼承自己的一切,但方法錯了。
劉繼隆并不反對他們的子嗣為官,但劉繼隆反對無能乃至殘暴的人為官。
“節帥,您想說什么,我們照做便是!”
張昶站了起來,再次承擔了所有火力。
劉繼隆見狀頷首,目光掃視眾人,停留在李驥身上許久后才開口說道:
“即日起,誰再敢對官學指指點點,那就讓他把孩子接回去自己教導。”
“官員子弟不得特殊對待,就學以近,臨州三坊的學子全部轉回原籍。”
“各級官吏,不論官職大小,相互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