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復光先是一番夸贊,隨后才緩緩入座。
待他與劉繼隆入座后,他倒也不遮掩,反而是開門見山道:
“節帥,此次我北上,所為的不僅僅是馬匹,還有糧食。”
面對楊復光的這番話,劉繼隆倒是沒有生氣,而是頷首輕笑:“若是挽馬,我軍馬場內倒是不少,但是糧食嘛……”
他頓了頓,不免調侃道:“西川天府之國,為天下糧倉,難不成是要與我買賣糧食?”
楊復光苦笑,他自然知道這是劉繼隆在打趣,畢竟當初西川歷任節度使在糧食和人口上,可沒少阻攔劉繼隆派人采買和遷徙。
“節帥說笑了,西川糧價便宜,已經是曾經的事情了。”
“自六月以來,隴右販糧甚多,我西川臨近隴右的幾個州縣糧價都因此回落。”
“得知此事,崔使相派下官前來采買糧食,不知道節帥是否愿意做這筆買賣?”
崔鉉派楊復光來買糧,這倒是有些出乎劉繼隆的預料。
畢竟隴右境內的羌水是通往東川和山南西道,而非通往西川。
隴右境內唯一通往西川的水路便是被世人誤以為長江源頭的岷江,而岷江在松州段難以通航。
既然不能通航,那就只能走陸路,但陸路運糧的成本也會隨著距離而不斷抬高。
王燾等人不是沒想過把糧食販往川南,但都因為人力物力而中止,只能將糧食販往綿州、茂州。
若是繼續往南販賣,糧價必然要高出西川的糧食市價。
盡管不知道崔鉉為什么要讓楊復光來買糧食,但再過兩個月就要收割秋糧了,到時候隴右市面會多出二百萬石左右的糧食。
趁著這個機會,把糧食賣給崔鉉,以此作為交換,讓崔鉉放流民北上倒也不錯。
這般想著,劉繼隆開口說道:“隴右人口不足而糧食豐富,若是崔使相愿意放流民北上開墾荒地,我倒是愿意販賣糧食給崔使相。”
劉繼隆率先開口,也不擔心會因此而被楊復光掌握先機。
對此,楊復光心里略微詫異,但他此次過來,本就是要與劉繼隆商量‘以人換物’的事情,因此倒也沒有藏拙。
面對劉繼隆的這番說辭,楊復光干脆也坦蕩道:
“想來節帥也清楚,西川逃民日漸變少,主要是因為我西川派兵攔截的緣故。”
“不過此番作為,卻并不是我家使相故意阻攔,只是朝廷有旨意,不得不遵循。”
楊復光把他和崔鉉先摘了出去,但劉繼隆并不答話,只是笑著與他對視。
楊復光倒是嘗試與他對視,但面對劉繼隆那眼里含笑的目光,他最終敗下陣來,不得不說道:
“聽聞隴右缺少移民,而我西川缺乏馬匹與糧食。”
“若是節帥愿意送馬匹與糧食進入西川,那我家使君必然投桃報李。”
相比較楊復恭,楊復光顯得十分警惕,并沒有說買賣或交換人口,只是解釋了原因,并以‘投桃報李’四個字來暗示劉繼隆。
只可惜劉繼隆要的不是暗示,而是實際的人口。
“這是隴右的炒茶,雖然在外也能買到,但基本都是五年株的茶葉,而我這里的茶葉則是百年老株的茶葉,楊監軍不如嘗嘗。”
劉繼隆沒有搭話,只是讓楊復光品茶。
楊復光也不傻,他知道這是劉繼隆不滿他遮遮掩掩,因此他重新整理了一番思緒,接著舉起茶杯抿了抿。
“確實是好茶!”楊復光放下茶杯,接著夸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