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后,距離臨州二百里外的河州抱罕縣已經被初雪覆蓋內外。
“終于回來了……”
馬背上,披著披風的青年人呼出一口白霧,接著抖動馬韁進入了抱罕城內。
作為河州治所,抱罕縣無疑是隴右最為富庶的幾座城池之一。
可是面對喧囂的街市,青年并未逗留,而是抖動馬韁前往了河州衙門的后門,下馬敲了敲后門。
在木門的吱呀聲中,兩名兵卒推開了后門,上下打量起了青年人。
“是我回來了!”
青年人將披風取下,露出本來的面貌和體態。
兩名兵卒不斷打量,有些不敢確認眼前人身份。
“張權、劉懋……現在認出我了吧?”
青年人無奈嘆氣,兩名兵卒聞言眼前一亮,連忙作揖行禮:“小使君,您回來了!”
在這河州,能被稱為小使君的人,也就只有剛剛結束下鄉回家的馬懿了。
馬懿嘆了口氣,無奈道:“你們兩人現在怎么也學會看人下菜了?”
“嘿嘿……這…您變化太大,我們兩兄弟確實認不出來……”
張權與劉懋干笑回話,馬懿也并未生氣,只是朝內走去,同時頭也不回的說道:“以后稱呼我表字或大郎就行,莫要稱呼小使君了!”
瞧著他朝著內院走去,張權與劉懋面面相覷。
待馬懿走遠,劉懋這才摸了摸自己的絡腮胡:“小使君變化有些大啊……”
“豈止是大,若非叫出我們名字,我都以為是城里的田舍郎了!”
“不過小使君這次對我們態度倒是好了許多,這下鄉到底有多苦啊,把人都弄成這樣了……”
“別管那么多,下次繼續稱呼小使君,等小使君讓我們繼續改稱呼,到時候再改也不遲。”
二人對話間,馬懿卻已經推開了內門,隨后與內院守內門的兩位嬤嬤行了一禮后,兩位嬤嬤才認出了他。
“小使君回來了!”
“細君,小使君回來了!”
不多時,內院里就響徹了兩位嬤嬤的聲音,而內院廂房里也傳出了東西栽倒的碰撞聲。
四旬婦人帶著兩名十二三歲的女子與一名五六歲的男孩走出了廂房,與走入內院的馬懿四目相對。
“大郎!”
婦人走上前來,激動抱住了馬懿,而兩名女子也連忙走上前來,笑吟吟的喊著:“大兄。”
那五六歲的男孩躲在兩名女子身后,面對突然出現的馬懿,有些不知所措。
“阿娘、大妹、二妹,四郎……我回來了。”
馬懿笑著回應四人,竇氏也緩緩松開了馬懿,滿意的看著他說道:
“不錯,長黑了許多,但健壯多了,人也懂禮貌了。”
竇氏是馬成的原配,跟隨馬成從酒泉走到山丹,又從山丹走到了五泉,最后來到河州抱罕縣安家落戶。
她雖然是農婦出身,但也知道不能寵溺孩子,希望孩子能有一技之長,然后平平安安就行。
馬成雖然總是說她小家子氣,卻始終與她不離不棄。
哪怕當上刺史后,馬成也只是納了兩個小妾,并且把他們安置在西花廳,對竇氏依舊尊重和依賴。
“阿娘,阿耶去哪了?”
馬懿四處張望,竇氏笑道:“他去城南了,今天有批移民到了城南外二十里的平夷鄉,估計要安置到天黑才會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