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培育棉花的,便是海南島上缺乏紡織品的黎族。
由于缺乏紡織品,所以他們便開始了培育棉花,讓棉花適應海南的氣候。
恰好這時黃道婆學習了黎族的棉紡技術,帶來技術革新,而南方沿海土地偏鹽堿化,無法種植其它作物。
這種時候,黃道婆帶來的黎族育種棉花卻因為耐鹽走入眾人視線,最后在明初朱元璋的大力推廣下,海南棉花開始在各地扎根發芽。
憑借著海南棉的特性,明軍也成為了中原王朝中鮮少向東北深入的王朝。
不僅在后世吉林的位置修建了吉林船廠,還派人沿著黑龍江北上去到了出海口,登上了庫頁島。
只可惜后續統治者無能,不僅廢棄了船廠,對東北也以招撫為主,沒想過積極開發。
劉繼隆不知道現在的黎族是否已經培育出耐鹽耐旱且產量遠超西域棉的海南棉,但即便沒有培育成功,想來也已經進行了很久。
從海南獲得棉花培育,遠比從西域獲得棉花培育要更快更方便。
這么想著,劉繼隆對崔恕提醒道:“海南棉的事情如果有了消息,立即告訴我。”
“是……”崔恕連忙應下,而此時土路上的碎石也清理了個七七八八。
剩下還有幾塊一人高的石頭沒清理,但旁邊已經有工人準備好了木錘和鐵釬,想來不是難事。
“走吧,去岷州看看去。”
“是!”
劉繼隆帶著崔恕往岷州趕去,而岷州作為李驥管轄的地方,劉繼隆也很好奇李驥將岷州管得如何。
岷州的地形比起隴西六州的地形,自然不如后者。
但若是放在隴南七州里,那它的地形無疑是七州中最好的。
正因如此,岷州在劉繼隆的遷徙計劃中,無疑是七個州中的魁首。
如今的岷州有人口八萬三千余,境內三縣十二鄉四十八村。
因此從臨州往岷州南下的路上,每隔二十里就能看到有村莊升起炊煙,也能看到百姓在村莊四周開荒干活。
冬季很冷,土地也比春秋兩季要堅硬,但因為作物死絕,更容易平整土地,所以百姓也不會放過冬天開荒的機會。
“冬閑變冬忙,土地大平整”這番話,適用于除極寒天氣以外的大部分地區。
瞧著那些移民多為青壯和健婦,劉繼隆不免嘆了口氣。
“節帥?”
崔恕看著劉繼隆勒馬停下,不由試探詢問起來。
劉繼隆用馬鞭指著不遠處的百姓,有些唏噓道:“這些都是劍南道的百姓吧?”
“應該都是,畢竟岷州原先的百姓并不多。”崔恕頷首。
如今的隴右,人口八十余萬眾,其中一成為隴右的漢民,兩成為番民,余下七成中,有五成是來自劍南道的移民,余下兩成則是山南西道和關內道的移民。
“沿途南下,這些村子只見青壯,鮮少能見到老弱,想來那些老弱都死在遷徙的路上了……”
劉繼隆道出了他唏噓的原因,崔恕聞言也后知后覺的頷首表示認可。
這個年代遷徙百姓并不容易,將西川百姓遷徙到隴南和隴西還沒有什么,畢竟這個時代的隴西和隴南綠化率很高,氣候還算宜人。
但諸如鄯廓和涼州,這些地方就比較難以遷徙了。
遷徙路上,因為水土不服而死的人并不少,大多都是老弱,青壯往往能活到最后。
當然,青壯即便能活下來,但若是環境差別太大,后續也會大病一場。
這也就是這個時代的隴右環境還算好,若是換做后世的隴右環境,死難的人恐怕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