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希望您能出兵,與我們一起討伐回鶻,避免他們重回草原作亂……”
正堂內,合伊難支將黠戛斯汗國的意圖說了出來,但劉繼隆卻微微皺眉。
“出兵西域,這種合作你們應該去找河西的張使君,而非是我。”
劉繼隆實話實說,可合伊難支卻笑呵呵說道:
“節帥何必遮遮掩掩,河隴及多康等地局面,不都是您的一言堂嗎?”
合伊難支似乎誤會了什么,但劉繼隆聽后卻沒有解釋,而是試探問道:
“回鶻逃亡西域的殘部還有三四十萬眾,想要出兵討平乃至驅逐他們,若是我河隴出兵,至少得出兵三萬。”
“不知道貴方的阿熱能出兵多少,而且出兵路上的糧秣消耗又該由誰提供?”
如今的隴右十分依靠絲路,而絲路每年也能給隴右帶來近百萬貫的財富,但這還不夠。
大食雖然分裂成了十幾個國家,但這些國與國之間都有貿易往來。
盡管無法恢復到開元年間,東西往來近千萬的貿易量,但只要能將回鶻殘部、葛邏祿給解決,那己方的商隊就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花費,與中亞直接聯系起來。
即便只在如今的貿易量上翻一番,這番努力也是值得的。
不過他可不會自己帶兵去征服西域,畢竟事情分輕重緩急,而東出無疑是隴右最大的事情。
東出西進他要同時進行,但是卻無需他與隴右親自動手。
合伊難支認為河西、隴右、多康三方以自己為主導,這并不是胡亂揣測的。
眼下河西的人口、糧食都需要依靠隴右,多康也差不多如此,所以外界各方勢力包括朝廷都覺得河西與多康是隴右的附屬。
雖然自己從未要求過,但若是自己有要求,張淮深也必然會幫忙。
畢竟自己要是垮臺了,張淮深又得直面唐廷了。
河西上次直面唐廷的后果是什么,恐怕他們至今都未忘記。
如今留在河西的,大部分已經對唐廷祛魅了,只想著好好發展和擴張。
可以說在自己的幫助下,張淮深在河西的地位,遠比歷史上的這個時期要穩固許多。
反正張淮深一直想著收復安西、北庭失地,那不如就讓他收復安西和北庭。
至于他是否會坐大,劉繼隆心里比誰都有把握。
隨著不斷西進,張淮深手中的盤子會越來越大,需要的糧食和人口也會越來越多。
唐廷根本不可能遷徙人口給他,他想要獲得人口,只能通過自己,包括糧食也是同樣的道理。
亂世中,糧食才是硬通貨!
在劉繼隆將思緒整理清楚的同時,合伊難支也整理好了思緒,對劉繼隆試探性商量道:
“我們可以出牛羊,節帥出谷物如何?”
“至于兵馬,我們最少能出動五萬大軍。”
看來黠戛斯的阿熱準備地十分充足,不然合伊難支不可能會精確的報出五萬兵馬的數額。
不過這位阿熱的動作既然那么大,那為什么歷史上沒有這件事發生?
想到這里,劉繼隆靈光一閃,緩緩開口詢問起來:“不知阿熱是否請示過朝廷?”
“這……”合伊難支面露尷尬,這讓劉繼隆的猜想落實許多。
眼見劉繼隆執意詢問,合伊難支只能說道:“我們還未派人前往朝廷詢問,但阿熱知道朝廷不會同意我們出兵西域。”
“正因如此,阿熱才會派遣我來說服您合作。”
“只要有您的支持,我們就能出兵驅逐西域的那群回鶻,即便朝廷得知后封鎖互市,我們也能與您互市商貨……”
合伊難支的說法很有說服力,畢竟就劉繼隆對唐廷的了解來看,如果黠戛斯汗國詢問唐廷,是否能出兵西域的話,那唐廷百分百會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