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
“上千萬歲壽……”
咸通六年九月初五,隨著西川輕騎將一封封奏表送抵長安,便是不喜上朝的李漼,也不免在過去十天里,連續召開了三次常朝。
第一次常朝是為了慶賀高駢突襲灌口,擊退多康吐蕃。
第二次常朝是為了商討劉繼隆出兵占據三州,三川西北屏障丟失。
如今第三次常朝召開,但好在消息是好消息。
十日前,高駢集結四千精騎,一萬步卒向嘉州開拔而去。
祐世隆得知消息,當即裹挾百姓撤往嶲州,唐軍兵不血刃的收復了嘉州。
不過祐世隆對嘉州的手段,完全可以稱呼為刮地三尺。
十萬嘉州百姓被裹挾走大半,唯有二三萬人逃入他州或山中才得以幸免。
若是在算上大禮在成都府擄掠而走的百姓數量,被大禮擄掠而走的百姓數量不會少于二十萬口。
除此之外,多康吐蕃占據灌口的一個月里,所擄掠而走百姓數量也不會少于二十萬口。
劍南道不過才四百萬口,而今被擄走的百姓數量便如此之多,接近劍南道舊冊上近一成人口,這如何能讓李漼等人高興?
“陛下,東川節度使高駢已經率兵筑太和鎮于大渡河中游,日后南蠻想要入侵嘉州,必然困難。”
徐商開口安慰著李漼,李漼冷著臉頷首回應,而后目光掃視殿上群臣。
“番賊、南蠻均已經被擊退,然丟失七州卻只收復了一州,其余六州,三州為劉繼隆所侵占,三州為番賊所侵占。”
“朕想詢問諸卿,以為此事該當如何?”
群臣心中忐忑,誰都不愿意開口做出頭鳥定調。
這種時候,反倒是路巖明了皇帝心思,果斷站出來作揖道:
“陛下,臣以為劉繼隆調兵越境,雖有收復失地之心,但亦有不臣之舉。”
“倘若劉繼隆愿意退兵,將三州交歸東川,則其罪可免。”
“倘若劉繼隆執迷不悟,則可舉兵討伐!”
路巖的開口,將朝會的內容給定了調,而百官之中的張議潮、封邦彥、楊知溫等人臉色一變。
“陛下,臣附議!”
當路巖話音落下,不少官員眼見皇帝露出滿意的表情,于是紛紛站出來表示認同。
只是這種關鍵時刻,以往向來支持朝廷的兵部侍郎鄭畋卻難得唱了個反調。
“陛下,臣請陛下三思,眼下并非討伐劉繼隆的最佳時機!”
鄭畋站出來后,所有人都用驚訝的目光看向他,就連李漼都不免詢問道:“鄭侍郎平日里向來支持朝廷討平隴右,如何今日有了不同意見?”
“陛下……”鄭畋整理了情緒,隨后才繼續道:
“此前朝廷無大敵,便是番賊南蠻也被阻攔在三關、黎州以外。”
“如今故桃關丟失,雖有西川官兵修筑灌口關,但西川官兵此役死傷嚴重,收復嘉州實乃僥幸。”
“高使君平調西川節度使后,又抽調五千精騎及七千馬步兵赴任西川,致使東川兵力不過二萬三千余,而西川也僅三萬五千余。”
“山南西道兵馬不過二萬,鳳翔鎮折損兵馬后,僅存兵馬二萬。”
“如此一來,京西北八鎮僅兵九萬,而三川僅兵七萬八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