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公慶看來,若是此役還是無法阻止叛軍東進,到時候王式恐怕還要被復起。
這么想著,楊公慶也手書寫完了奏表,派快馬送往了長安。
三人討論過后,最終憂心忡忡的各自離去。
與此同時,往后幾日不斷有快馬傳遞軍情,叛軍高歌猛進,先后攻破平涼、潘原、安定、連云堡。
楊玄冀也率領兵馬,強行遷徙慶州、寧州百姓南下,嚴防死守邠州。
六月二十二日,漢軍抵達制勝關北部。
由于最近三個多月沒有下雨,涇水的水位下降了丈許,寬不過七八丈的涇水,根本無法阻擋漢軍南下的步伐。
不過涇水南岸就是緩上坡,一里的路程,爬升三四十丈后,便是“秦風咽喉、關隴要地”的制勝關。
“那里就是制勝關?”
涇水北岸的山丘上,劉繼隆俯瞰地勢,用馬鞭指著南邊位于兩山之間,矮丘之上的關隘詢問起來。
聞言,他身后當即有人策馬上前,陪笑道:“漢王,那里就是制勝關。”
陪笑之人不是別的,正是投降之后的王重榮。
劉繼隆對王重榮不算了解,但也記得歷史上王重榮似乎和李克用攻打過長安,還擊敗過黃巢。
對于朝廷投降而來的將領,劉繼隆始終都是小心使用,官兵也是一樣。
此前攻打平高縣,王重榮率兵投降后,漢軍以不到兩千人的死傷,給諸鎮官兵造成六千多死傷,投降官兵一萬三千多人。
這些官兵中,有不少人都是牙兵脾性,劉繼隆派斛斯光將其盡數解械后,從蕭關抽調兩千朔方軍南下控制住了這一萬三千多人,隨后帶著王重榮揮師南下。
他分兵五千給斛斯光,令其進攻百泉與臨涇縣,最好能奪下慶州和寧州,得到二州數十萬人口和百萬畝耕地。
隨后他率主力南下,先后攻取平涼、安定、潘原三縣,如今重新聚兵制勝關前。
面對不遠處的制勝關,王重榮主動為劉繼隆介紹道:
“節帥,這制勝關被譽為秦風咽喉,關隴要地,關隘后方是山壑縱橫間的平川。”
“平川上有商賈百姓聚集而成的集市,還開墾了數千畝耕地。”
“鄭畋在此布置四萬兵馬,其中除了近萬鳳翔軍和神策軍外,余下三萬都是諸鎮操訓不到八個月的新卒。”
“除了這四萬官兵,鄭畋還強征了三萬民夫,讓他們在制勝關后開墾平川為耕地,種植蔬菜,儼然要與您在此長期對峙。”
王重榮說著,劉繼隆嘴角上挑:“長期對峙?”
王重榮見狀,立馬主動笑道:“鄭畋雖有勇氣,可兵略盡皆依仗王式,而王式乃您手下敗將,肯定無法長久。”
“漢王,我軍可率先鋪設壕橋,在涇水南岸扎小營,在北岸扎大營,繼而強攻制勝關。”
劉繼隆沒有同意,而是看向王重榮:“與某說說制勝關的情況。”
“是!”王重榮連忙頷首,接著說道:“制勝關早年便有,大中年間為高駢加固為羅城,而后又被鄭畋在去年重新包了三重磚。”
“關墻高三丈,厚四丈,包磚四重,關內深百步,東西寬二百步。”
王重榮說罷,劉繼隆眉頭微微皺起,確實沒想到制勝關竟然包磚四重。
包磚四重的城關,即便漢軍有黑火藥,卻也不是那么容易攻破的。
哪怕明清時期的火炮想要強攻這座關城,沒有一兩個月的苦功,也難以攻入其中。
正因如此,劉繼隆不免想著是否要繞道,但很快又否定了這種想法。
繞道倒是不難,無非就是多征募民夫,多配給挽馬,多耗費些糧食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