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臣以為殿下此刻應該派大將收復那些未被賊軍占據的官軍之地。”
“賊軍善于流竄,軍糧全靠劫掠,故此在一個地方呆不長久。”
“殿下此時可派快馬前往長安,令高都督他們釋放一些殿下為至尊著急的消息,以此來緩和殿下與朝廷的關系。”
“朝廷若是知曉,加之如今賊軍寇京,必然會順著這個臺階走下,如此殿下您便不再是朝廷眼中的叛軍,而是節制諸道的漢王。”
“若是賊軍攻入洛陽,殿下您可視局面去解救洛陽,亦或者將朝廷往江南推去。”
“屆時再派大將出兵占據山南東道各處,而山南東道受賊軍與官軍禍亂,百姓見我軍入境,必然簞食壺漿、倒屣而迎。”
羅隱三言兩語間,將自己的建議說給了劉繼隆傾聽,但劉繼隆卻覺得有些不靠譜。
他眉頭微皺,有些躊躇的看向羅隱:“朝廷會這么輕易接納吾?”
雖說劉繼隆也想過趁唐廷破敗時,利用北司和南衙的矛盾,奉天子以令不臣,但這么做拖得時機太長,很容易出岔子。
但如今若是以羅隱的建言進行,那便省去了不少時間。
只是他還是有些擔心,擔心李漼那個小心眼的皇帝,是否會同意自己節制諸道。
雖說唐廷不久之后就要敗亡,但李唐二百多年的名聲,尤其是以太宗為代表積攢起來的名聲,確實還是很有用的。
歷史上李克用明明造過大唐反,卻還是被人視作大唐忠臣,原因就是大唐親自為他洗刷了叛軍的名頭,而劉繼隆也需要這個洗刷,所以他一開始就沒有像李克用那樣把事情做絕,始終都給大唐留有余地。
只不過李漼死要面子活受罪,幾次都拒絕了他遞來的臺階,這才導致他不得不征戰拓土,大唐威信驟降。
原本劉繼隆只想占據三川和關內道,對京畿是沒有什么想法的。
現在京畿在手不說,還多出了山南東道部分州縣。
擴張太快,使得劉繼隆不得不啟用部分舊唐官員,且明明知道他們在耍手段,卻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說到底還是擴張太快,導致自己人不夠用,只能用別人的人。
既然用別人的人,必然要因此而妥協一些事情。
妥協,這是劉繼隆最不喜歡的事情,但政治需要的就是妥協。
若是能利用這次機會,將自己洗刷為大唐忠臣,那對于他接下來結束河東、河北藩鎮割據的計劃,會更加順利。
不過,劉繼隆還是擔心李漼這個死要面子的家伙。
對此,羅隱則是輕笑著作揖道:“殿下何必擔心?”
“如今的局面,可不是那位至尊能做主的局面了。”
羅隱話音落下,不等劉繼隆詢問便主動說道:
“殿下若是與朝廷和解,那我軍與河朔三鎮便無二異,可借此機會,好好治理關內、京畿、三川等地。”
“待到諸道治理得當,再出兵東進,絕對比現在東出的成效要好。”
“朝廷能與我軍和解,諸鎮見狀也必不敢亂,哪怕割據自立,明面上還是需要尊崇天子,不至于重現南北朝與戰國亂象。”
“更何況,若是有藩鎮作亂,您可請命討平藩鎮,朝廷即便不愿,也只能仰仗您,您也可以逐步擴張,比鯨吞更為安穩。”
羅隱的話,著實說動了劉繼隆的心。
他要的不僅僅是平天下,而是徹底改變平民子弟沒有出頭之日的日子。
他要把世家豪強,士大夫門蔭舉薦之類的東西,統統掃入歷史的垃圾堆去。
正因如此,他不能太快打下天下,卻也不能太慢。
打得太快,中唐以來許多殘留的問題就無法解決,最后也不過是個大號北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