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靖崇收復均州后,這才發現均州涌入了大批流民,于是將他們向興元府安置而來。
不過由于事前準備不足,盡管已經設有粥棚為他們提供粗粥,但仍舊缺乏衣物。
“均州有多少你們這樣的流民?”
李陽春聞言,語重心長的詢問起來,而那流民漢子聞言回答,經兵卒翻譯道:
“起碼二十幾萬人,每天都有幾千人渡過漢水,涌入均州。”
“聽說江陵府和襄州等處不收流民,所以流民都往均州逃難了。”
李陽春聞言頷首,似乎在思考什么。
這時,前往前方鄉里的前軍長史也策馬返回,并在李陽春身旁下馬道:
“打聽到了,這些流民都是陳都督從均州解救遷徙過來的,眼下興元府的官吏正在安置他們,但南鄭等縣的衣食不足,所以只能讓他們前往西縣。”
前軍長史所說的,與李陽春了解到的差不多。
李陽春聽后頷首,凝重道:“此事必須立即告訴殿下,不然以這天氣,每耽擱一天都會多死好幾百人。”
他看向前軍長史和左右別將:“你們領兵繼續前軍,某去求見殿下。”
“是!”三人作揖應下,李陽春也沒有耽誤,翻身上馬便往中軍疾馳而去。
半個時辰后,當李陽春隔著老遠便看到與羅隱、王建等人交談的劉繼隆時,他連忙持韁作揖:“殿下!”
劉繼隆見到李陽春趕來,此刻也覺得十分詫異,但隨著李陽春靠近,并把興元府眼下局面交代清楚后,劉繼隆立馬清楚了事情嚴重性。
“傳令、所有兵卒將備用的舊襖都發給前方流民,再拿出半數糧食交給他們。”
“是!!”
王建、李陽春等人作揖應下,隨后便按照劉繼隆所說軍令前去操辦。
在他們走后,羅隱這才策馬上前,對劉繼隆恭敬開口道:
“殿下,臣有建言,不知道該不該說。”
“說吧。”劉繼隆知道羅隱自小飽受歧視,所以做事有些小心翼翼,并未多說別的,只是安靜傾聽他接下來的建言。
見劉繼隆同意,羅隱心里有幾分欣喜,接著他才繼續說道:
“殿下,臣以為您不該太快去攻打洛陽,甚至可以放任黃巢兵馬攻入洛陽。”
劉繼隆聽后略微皺眉,解釋道:“吾也曾這么想過,可若是放任不管,河洛數十萬百姓恐難保全,且河淮亂戰也會加劇,百姓也會因此流離失所,人口銳減。”
對于劉繼隆來說,他自然樂意看到黃巢攻入洛陽,把洛陽那些官員盡數解決,這也省去他一番手段。
不過放任黃巢攻入洛陽,屆時唐廷威信徹底掃地,各鎮必然開始割據作戰,群雄四起。
最后受難的只會是河東、河北、河淮等道百姓,而這些百姓日后都將是劉繼隆的百姓,都將是新王朝的子民。
唯有足夠多的人口,才能實現他心中抱負,所以放任人口被屠戮而不管,這不是他想做的,也不是他應該做的。
羅隱倒是沒想到,自家殿下不止是表面尊重百姓,而是從骨子里的重視百姓,故此錯愕片刻。
但也僅僅只是片刻,因為片刻之后,羅隱便繼續道:
“殿下如此重視百姓,合該天下共主。”
“然殿下莫不是忘記了,百姓也有腿,百姓也懂得趨利避害。”
“倘若中原亂戰,百姓自然會尋覓安全去處,正如眼下的山南東道百姓在源源不斷涌入均州,涌入殿下麾下一樣。”
“臣不建議殿下現在去攻打洛陽,但并不是不讓殿下接納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