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恭恭敬敬的回稟,以此來證明自己沒有失職。
畢竟用八萬六千石糧食來暫時養活這二十七萬百姓,平均下來,每個人也不過分三四斗米罷了。
這點糧食,頂多能養活他們一個多月,最后還是得指望長安發糧。
對此,劉繼隆也覺得自己似乎該改一改自己的“財政起運留存”制度了。
地方衙門賦稅,起運八成,留存兩成,這是在隴右時期定下的制度。
當初隴右面積雖然也大,但各地都有余糧,所以兩成的留存足夠衙門日常開銷。
如今局面變了,他麾下疆域變得更大,各地面對的天災人禍不一樣,需要的錢糧也不一樣,得適當改改了。
不過留存和起運這件事,處理起來還是得小心,若是一不小心,那就成了大明第二了。
明代許多制度都不錯,但財政制度無疑是有很多問題的。
其中財政制度最大的問題,主要就是朱元璋讓地方衙門先滿足地方所需,然后再起運,這就給了地方衙門很大操作空間。
不管是對人還是對衙門來說,怎么才能算是滿足所需?
人永遠不會嫌棄自己的錢多,衙門也是一樣。
這錢放在他們手里容易,再想拿出來就困難了。
明代官員看似貧窮,實際上許多個人支出都算在縣衙之中,甚至干脆劃出一筆錢叫做常例銀來供正官用度。
海瑞就曾經寫過,淳安這種貧苦的縣,每年竟然能挪用給正官二千七百多兩常例銀。
要是明代一千四百多個縣,每個縣都挪用兩千多兩常例銀,即三百多萬兩賦稅被官員挪用,而且還是合法的。
這就是鉆制度漏洞,所以劉繼隆很少留給州縣衙門很多錢糧,基本都是二成,遇到事情再緊急調撥。
不過現在疆域擴大,就得改改比例了,暫時調整到起運七成,留存三成是比較不錯的。
想到這里,劉繼隆看向羅隱道:“日后各州縣,將起運降低到七成,留存三成。”
“是!”羅隱應下,劉繼隆繼續看向興元府的官員們:“府中是否還有尚未起運的粗布?”
“回殿下,有一萬七千二百匹。”興元府的長史走出來作揖回稟。
“盡數發給城外百姓,若有石炭也盡數發放。”劉繼隆說罷走下城去,留官員們面面相覷。
羅隱跟上他腳步,不多時便來到了興元府的府衙。
在他們返回府衙休息后不久,南鄭的城門打開,將一匹匹粗布和可以御寒的草束,乃至許多石炭都發給了城外的百姓。
為了不讓劉繼隆失望,興元府的官員又令人運出糧食,每人發二斤糧食。
“阿耶,衙門真的給我們發布匹了!”
“還有石炭和糧食!”
幾個領到布匹和糧食的孩童高高興興的談笑著,哪怕衣衫破爛,此刻的他們卻已經有了精神,不似此前那般萎靡。
“還是漢王好啊……”
瞧著這些孩子,附近領到東西的百姓都忍不住感嘆起來,語氣中隱隱帶著哭腔。
自大中群寇四起而來,匪過如梳、兵過如篦。
即便沒有兵匪,平日里還有衙門前來勒索的胥吏。
倘若交不出勒索的錢糧,動輒被扒倒屋舍,燒毀棚舍。
如今走入漢軍治下,明明朝廷稱呼其為兇惡之叛佞,可這些人卻真正讓他們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官,什么才是真正的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