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爭奪代北
“嗶嗶——”
乾符元年八月中旬,在北方大旱,李國昌父子眾叛親離的時候,諸如荊襄、江南等處卻遭遇暴雨。
漢水多條支流水位上漲,沖垮堤壩,形成洪流向下游沖去。
數以百計的快馬不斷吹響木哨,通知漢水兩岸村莊撤往內陸。
只是人力如何能與自然抗衡,哪怕快馬口吐白沫,漢水的洪峰卻依舊沖向了下游。
黎明時分,位于漢水中游的襄陽城遭遇洪峰過境,還未來得及進行夯土包磚的襄陽城,在洪峰的沖擊下,城墻被洪峰沖垮。
無數舟船與斷裂的樹木順著黃濁洪水沖入城內,里坊的坊墻被沖垮,所有百姓只能爬上自家屋頂,爬上城墻。
洪峰過境之下,襄陽城的馬道擠滿了避難的百姓與官吏兵卒,而洪水之中更是漂浮著無數浮腫的尸體……
“八月癸卯,漢水溢,襄城堤潰,廬舍蕩盡,溺民稼。”
“丙午,魏博六州及汴、滑二州蝗起,民多流亡,藩鎮閉糴以自保。”
“癸丑,都督破胡率軍破石嶺關,崔鉉獻忻、代二州而降。”
九月初二,伴隨著多份奏表送抵劉繼隆案頭,劉繼隆只能皺著眉一份份將其翻閱,唯有看到最后一份奏表才略微舒展了眉頭。
他緩緩抬起頭來,只見堂內除了高進達、張延暉、羅隱和陸龜蒙等人外,還有剛剛抵達洛陽的王式、鄭畋、李商隱三人。
“北邊大旱,遭魏博波及了汴州和滑州,二州恐怕今年顆粒無收。”
“魏博節度使韓君雄采買六州糧食而自保,使得百姓無糧可買,只能南逃。”
“滑州境內涌入三萬多饑民,且饑民還在不斷涌入,可將諸鎮起運五十六萬石糧食留在汴州與滑州,平抑糧價。”
“漢水洪峰波及襄州、郢州,不過郢州在高千里手中,我軍只需要將襄州六萬災民安置好,再調糧食平抑糧價便可。”
高進達稟報著蝗災與洪災的詳細情況和處理結果,劉繼隆對此則是詢問道:“諸鎮起運的五十六萬石糧食,分別是哪幾鎮起運的”
對于這個問題,高進達躬身道:“高駢起運二十萬石,朱全忠起運五萬石,宋威起運五萬石,徐州曾元裕起運十萬石,淮南康承訓起運十萬石,昭義盧匡起運三萬石,義昌盧簡方起運三萬石……”
五十六萬石,這看似很多,但相比較諸鎮昔年起運給朝廷的錢糧來說,連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不過夏稅向來不多,主要看的還是秋稅。
“五十六萬石,運抵河南境內,應該能有四十余萬石。”
“憑借這批糧食,應該能讓南逃滑州的饑民安置下來了。”
鄭畋鮮少出謀劃策,不過面對河南、河北的災情,他還是主動向劉繼隆開口,并繼續說道:
“眼下有七鎮起運錢糧,而浙東董昌、天平張思泰、魏博韓君雄、義武侯固、成德王景崇、盧龍張允伸等鎮則未曾傳來消息。”
“盧龍兩次起運錢糧,尚可理解,但成德、魏博、天平就不同了。”
“某以為,可在大軍北上攻下大同后,東進占據義武,掣肘成德、盧龍二鎮。”
鄭畋見識過漢軍的軍力,所以才敢提出這個建議,若是換做昔日的大唐,鄭畋還真不敢提出這種建議。
畢竟置兵義武,相當于在盧龍、成德之間埋了個釘子,很容易造成沖突。
若是以朝廷的實力,恐怕無力和兩鎮開戰。
不過漢軍不同,漢軍二十八萬兵力可都是實打實的盡數披甲,根本不懼河朔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