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武是肯定要收回的,王景崇那邊,可暫時調撥些錢糧為他安撫成德牙將。”
劉繼隆肯定了鄭畋的建議,王式見狀則是主動道:
“高千里吞并江西、福建二鎮,接下來恐怕就是要對江東的宋威,浙東的董昌動兵了。”
“宋威、董昌,二人兵馬加起來也不過七八萬之數,而高千里麾下兵馬恐怕不下十五萬。”
“若是高千里真的討平江東江浙,再依靠郢州等江北諸州,東進將淮南掌握手中,那高千里必然是殿下阻礙。”
“不若趁高千里尚未反應過來,等討平大同、義武后,立即出兵將高千里手中江北八州盡數收復”
王式的想法,就是將高駢在江北的勢力一掃而空,但劉繼隆卻不是這么想的。
他更希望能在江北決戰,這樣能減輕漢軍的補給壓力,且一旦在江北重創高駢,漢軍橫掃江南的速度還將更快。
反正淮南已經被黃巢、王仙芝這些人霍霍爛了,再爛也爛不到哪去,但江南不同。
由于黃巢并未在長江以南流竄太久,所以江南受到的兵災還在可控范圍內,整個長江以南的人口情況,要比歷史上好很多。
興許也正是因為如此,高駢才會幻想南北割據,重現南北朝局面。
“不必擔心高駢的事情,宋威和董昌敢于先天下而斗,這說明二人實力不弱。”
“即便高駢真的出兵占據了江東兩浙,我們也能出兵將徐泗收復,依托徐泗錢糧將南邊的淮南收復。”
劉繼隆對王式說著,眾人也點了點頭表示贊同。
畢竟曾元裕和康承訓的態度,眾人基本都看在眼里,二人根本沒有割據的想法,只想著將麾下賣個好價錢。
“曾元裕與康承訓雖有意投降朝廷,可他們麾下之人恐怕不會樂意。”
對于劉繼隆的解釋,王式隱隱不安道:“臣出鎮過徐泗與淮南,知道他們的秉性。”
“關東諸鎮,皆以從軍為榮,許多都將、列校、隊長更是世襲罔替。”
“諸如忠武、宣武、義成等鎮的兵卒,之所以能聽從殿下敕令,放下兵器而轉耕種,主要還是三鎮老卒都在隴西、隴東兩次戰事中被殿下俘虜發配去了西域。”
“三鎮后續招募的兵卒,雖然也十分跋扈,但大部分都是從農夫招募而來,只要給他們均分田地,他們自然能老老實實耕種,但其余諸鎮就不同了。”
“齊魯兩淮及河北等地,雖然也出兵參加了關西幾場戰事,但老卒死傷不多。”
“這些老卒大部分都世襲罔替,根本不會種地,哪怕殿下分田給他們,他們也拾不起鋤頭來耕種,到最后只會為禍鄉里。”
“殿下均分田地的政令,百姓與普通的州兵興許會高興,但這些跋扈的牙兵恐怕不會接受,除非殿下您能給每個牙兵都送出富貴……”
王式將他眼里關東諸鎮最難處理的情況給說了出來,而這也是安史之亂后留下的頑疾。
想要根治這種頑疾,要么就是學趙匡胤,給予他們足夠的富貴,要么就是學朱溫,一夕盡誅八千家。
當然,除了這兩種手段外,還有第三種手段,那就是劉繼隆此前的手段,將所有牙兵正面擊敗,誅殺惡首,并將隊伍打散,舉家發配邊疆。
相比較前二者,劉繼隆自然更中意自己的辦法,畢竟移民實邊是他眼里同化邊疆民族,擴充疆域的最好手段。
不提尚未收復的云南及安南、遼東之地,單說眼下的西域,盡管劉繼隆已經遷徙不少人口過去,但西域的漢人人口依舊在十五萬左右。
這個數量,勉強算是恢復到了漢人在西域鼎盛時的情況,但距離徹底漢化西域還遠遠不夠。
眼下漢人在西域的生存空間,差不多已經囊括了東天山南北和南疆的龜茲、焉耆二地。
不過更西邊的疏勒(喀什)、伊麗水(伊犁)及碎葉川地區,此刻都還被回鶻、葛邏祿人占據。
即便想要遷徙人口過去,也是十分不容易的,難度不亞于從河西遷徙漢人到龜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