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隆背對著趙英開口,趙英聞言頷首,繼而作揖道:“殿下,只是不知查出來后……”
“暫時不用處置,不過吾確實得給義山寫封手書,讓他安心在洛陽理政。”
他將趙英所說打斷,繼而轉身坐回主位,提筆沉思片刻后才落筆寫成一封手書。
在將手書遞給趙英的同時,他特意吩咐道:“敕令張昶、鄭處圍剿黨項的李思恭,若是他還負隅頑抗則不必留手。”
“敕令斛斯光,令他以騎兵馳援代北,莫要讓李克用入寇成功,至於契丹的宵小之徒,日后再收拾也不遲。”
“是!”趙英連忙應下,他知道這是自家殿下在給北邊那群人找事情做,哪怕沒有這些宵小之徒入寇鬧事,自家殿下也會安排。
如今這群人既然鬧事,那便正好趁此機會,好好安排北疆的這些將領收拾入寇異族。
“洛陽那群人,最近是否有什么異動”
劉繼隆詢問趙英,趙英聞言低下頭道:“豆盧瑑、裴澈等人似乎在密謀做些對您不利的事情。”
“殿下,要不要某現在就派人將他們……”
“不必。”劉繼隆搖搖頭:“不差這一時,等收復了南方,便將他們一併收拾了。”
趙英見他已經有了安排,便不再主動說些什么,只是確認他沒有吩咐后退出了延光閣。
在他走后,劉繼隆則是琢磨起了朝中的事情。
豆盧瑑、裴澈等舊臣不過是跳樑小丑,他真正需要擔心的,還是自己的那些老兄弟們。
天下平定后,朝廷必須要改革制度,而可供劉繼隆參考的,只有宋元明清。
元的制度過於混亂,不太適用於如今。
宋代因為緊鄰五代十國,教訓過於深刻,去武的風氣太重,對武將限制也太重。
清代的制度倒是不錯,但清代制度建立在八旗制度上,劉繼隆不可能培養一個八旗來幫助自己鞏固中樞權力,因此他能選的只有明代的制度。
明代的制度,總體又分為朱元璋和朱棣的兩套制度,朱元璋的制度明顯是強人制度。
如果皇帝沒有朱元璋那種每天理政四百多件事情后,還能回宮造小人,隨后睡兩個多時辰就起床繼續理政的精力,那他這套制度便會有著極大的缺陷。
要知道與朱元璋做相同事情的李世民只活到了五十歲,而朱元璋活了七十一。
這種精力強人設計的制度,只有同樣是精力強人的皇帝才能玩得轉,所以劉繼隆並不考慮朱元璋的那種制度,甚至對於朱棣留下的制度,他也並不喜歡。
他所想的,還是以朱棣時期的明代制度為主體,將問題極大的衛所制、五軍都督府和兵部制度,以及藩王、戶部財政不集中、官員俸祿折色等問題打上補丁。
至於內閣和軍機處,這兩個制度雖然相差很大,但最開始都是類似於顧問機構的制度。
明初內閣只是皇帝的顧問,沒有任何權力,但隨著宣德以后的皇帝不喜歡處理政務,加上皇帝開始讓六部尚書擔任閣臣,這就讓內閣官員有了內閣、尚書兩重身份,權力自然就大了。
尤其是宣德以后,內閣擁有了票擬權力,又聯合六科掌握封駁權,內閣的權力便大的有些不像回事了。
同樣的,軍機處最開始也只是當個皇帝顧問的機構,但從同治向后開始,軍機處也就開始漸漸向宰輔機構演化了。
軍機處雖然沒有封駁權,但軍機大臣在清代后期也常常選擇擱置來擺爛,本質上都相差不大。
說到底就是王朝到了后期,各衙門權柄極重是正常的,制度定的再好,但畢竟人亡政息。
朱元璋與雍正又怎么想得到,起先只是個類似於顧問的機構,會漸漸發展成為權柄極重,甚至對皇帝反客為主的機構
思緒此處,劉繼隆提筆將自己所設想的制度一一寫在手中文冊上,整個延光閣內除了風聲,便只剩下了他的落筆聲。
在他構思新朝制度的同時,江北十五萬漢軍卻在高歌猛進。
陳瑛率先攻入安、郢二州,王式所率軍隊接連拿下大別山八關,東邊的陳靖崇也終於進入舒州境內,長驅直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