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瑛的話,頓時點燃了堂內那群隴右籍官員不安分的心,更是引得隱藏在眾人之中的豆盧瑑、裴澈等人的咬牙切齒。
按照張瑛的話,如果不是劉繼隆提兵討平不臣,大唐早就該在龐勛、王仙芝、黃巢作亂下滅亡了。
可是堂內之人十分清楚,若非唐懿宗李漼執意對付劉繼隆而強征賦稅,也不會引得烽煙四起,遍地起義。
劉繼隆為因,群盜四起而國祚衰為果,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
如今張瑛顛倒是非,為的就是證明唐朝國運結束,劉繼隆才是天眷之人。
為此,他甚至將北方數年大旱的事情扯了出來,以此表明是上天不想看到大唐延續國祚。
他這番話雖然顛倒了因果,確實有理有據,尤其是上天不喜唐而降下大旱的事情,更是令許多大唐舊臣不知道該如何反駁。
畢竟李漼在位期間乾的那些事情,確實都是消耗民力和國力的事情,尤其是同時對付劉繼隆、祐世隆、黃巢等群寇的舉動,更是令人氣惱。
如果李漼不是那么志大才疏,大唐也不會是如今的局面。
想到這里,不少舊臣都開始暗自埋怨起了李漼。
以他做的那些事情來說,惹得天怒人怨還真不怪張瑛污衊,誰讓自李漼即位后,北方動不動就大旱的。
豆盧瑑、裴澈等舊臣的嘴張了又張,卻說不出半句反駁的話。
他們不是沒話說,只是不敢與劉繼隆直接撕破臉。
好在在他們糾結的同時,劉繼隆平靜開口道:“吾向來不信天命,今陛下即將弱冠,若能更改秉性,天下尚可挽救。”
眼見劉繼隆說出這番話,豆盧瑑等人紛紛鬆了口氣,許多中立的官員也是如此。
“今日舟車勞頓前來,心神疲乏,各類政務便等中秋過后再論吧。”
“下官告退……”
劉繼隆下了逐客令,二百余名官員紛紛唱聲退出了正堂,劉繼隆也起身往內院走去。
在他們離開漢王府的路上,張瑛身旁圍了數十名官員,基本都是隴右與關西籍出身的官員。
“殿下不曾接受,莫不是真的要匡扶唐廷”
“古人三辭三讓,這才不過第一次,何必擔心”
“張郎必有謀劃,諸位不用杞人憂天……”
他們的聲音並不小,根本不怕旁人聽到,惹得那些舊臣紛紛攥緊了手中笏板,緊咬牙關。
張瑛還特意看向了那些舊臣,隨后笑道:“諸位暫且等待,某已然明了殿下心意……”
“不愧是張郎!”
眾人簇擁著張瑛離開漢王府,而豆盧瑑與裴澈等人也黑著臉在第二批離開。
李商隱帶著李袞師、陸龜蒙、韓正可等人走在最后,見張瑛如此高調,不由搖搖頭。
“這張瑛比起其父,雖有本事,心性卻差太多了。”
李袞師聞言,不由擔心道:“阿耶,勸進之事……”
“勿要再提。”李商隱見狀將其打斷,繼而停住腳步,轉身看向了身后那質樸又隱隱透露出幾分壓抑的正堂。
“此事殿下自有安排,爾等皆不可插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