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遵諭”
群臣紛紛回應,緊接著便有官員開始對李價奏表匯報。
其中內容,無非就是哪里遭受天災,哪里遭受人禍,哪里興修了水利等政事。
李偷聽得昏昏欲睡,最后還是李商隱主動起身,才讓他精神了幾分。
“陛下,臣奉敕建五軍都督府,今暫設於舊十六衛衙署,尚需十月乃可治完備。”
“此外,臣自七月始汰兵,迄今已裁三萬四千六百五十七員,悉依圣諭安置訖,伏請圣鑒。”
楊公慶上前,接過奏表后遞給了李價,李價則是匆匆看了眼內容,並未看太久。
對於他來說,裁汰老卒和節省的錢糧都與他沒有關係,更何況今日的重頭戲並不是這件事。
“如此甚好,裁汰這些兵卒后,朝廷也能有更多錢糧來調度,勞累諸位了。”
李偷想要結束這個話題,可李商隱卻繼續呈出一份奏表:“陛下,此臣與劉相、蕭相及諸臣共議之奏表,伏乞御覽。”
“臣等以為,諸鎮之亂,蓋因朝廷未常設監察巡察之制,故奏請並御史臺於都察院,於諸道置監察御史、巡察御史,專司巡察監察之職。”
李商隱大概講解了一下都察院併入御史臺后的職能,只是三言兩語間,便惹得不少官員如芒在背。
他們能夠想到,如果都察院真的按照李商隱所說的情況來當差,那他們這群人再想要官官相護,交換資源就困難多了。
“陛下,臣竊以為此舉措似失於躁急。”
“陛下,御史臺自漢以降,未聞有非議者,豈可輕言裁撤”
“陛下,常遣使巡察四方,監臨諸道,非明君之所為也。”
“陛下,恐令州縣之臣,皆疑朝廷之不信任。”
“臣伏愿陛下慎思——”
“伏惟陛下三思—
李商隱將未來都察院的職責都說出來后,殿上頓時跳出了四十多名官員。
劉繼隆快速掃視,發現基本都是唐廷舊臣,且大多都沒有過於亮眼的履歷,只是依仗家世背景和人脈,才擔任到了如此高官。
“這、這”
李價自然不敢拒絕李商隱的奏表,畢竟李商隱的奏表代表的就是劉繼隆的態度。
只是群臣突然發作,這令他有些不知所措。
哪怕他經歷的事情再多,但依舊是個十八歲的青年,面對這種場面還是有些慌亂。
劉繼隆倒也清楚李偷的本事,所以在群臣發作后,他便緩緩起身,使得原本還氣勢洶洶的舊臣們紛紛面露難色,漸漸安靜下來。
“藩鎮之亂尚結束不久,倘若朝廷當初便常設監察與巡察,如何會讓安史二賊鉆了空子”
“諸位皆是飽讀詩書者,難道讀了那么多史書,卻連如何吸取教訓都不曾知曉嗎”
相比較這群文約終的世家官員,劉繼隆這話便直白了許多,李偷聽后也仿佛有了主心骨,不由硬著頭皮道:
“朕以為,漢王所言言之有理,安史之亂尚在眼前,且關東民風尚武,故此多叛,若不常設巡察、監察,朝廷如何防范於未然”
李偷眼下此舉,不免有幾分扯劉繼隆虎皮的意味,但群臣畢竟畏懼劉繼隆,故此無人膽敢反駁,紛紛沉默下來。
眼見他們沉默,劉繼隆又補充說道:“陛下,臣以為天下初定,百姓尚需良田維持生計,請罷職田、永業田還百姓以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