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隆很早就廢除了漢軍軍中的職田,但他並未廢除所有大唐官員的職田。
舊臣們手中的職田和永業田,多則上千畝,少則數百畝。
舊臣官員七千之數,手中掌握的土地已不在少數,劉繼隆自然想要直接獲取,
群臣眼見劉繼隆得寸進尺,不由硬著頭皮作揖道:
“漢王所言誠善,然臣等生計多仰職田,永業田乃朝廷所賜,若邃收之,恐傷朝廷百官之信。
“賀左散騎常侍所言極是,方今海內初安,朝廷當樹信而非失信,伏惟漢王三思。”
隨著兩名官員硬著頭皮站出,其余官員也紛紛表態,都委婉的讓劉繼隆重新考慮。
不過對於劉繼隆來說,若非他還在等南邊安定,他早就對這群人動手了。
面對群臣的勸諫,他冷臉道:“此事不可議,當速定!”
見他如此,這群大臣不敢再說什么,劉繼隆則是補充道:“百官職田收回后,可添補俸祿,以此安養。”
“漢王所言甚是!”
“陛下,臣附議漢王所言!”
眼見劉繼隆要為百官加俸祿,本就沒有職田的隴右及關西官員們紛紛附和起來,而李偷見無人反駁,當即也頜首道:
“既是如此,便請三位相公擬個章程,莫要耽擱太久。”
“臣領旨—”
李商隱、劉瞻及蕭溝先后作揖應下,李偷見狀鬆了口氣,隨后生怕有人打斷自己,表情誠懇的看向劉繼隆。
“近來朕常觀《貞觀政要》,其中有云:天子者,有道則人推為主,無道則人棄如履。”
“今朕德薄災生,神器有更代之象,漢王功高望重,謳歌多屬意之誠。”
“昔李泌嘗言:唐堯虞舜,皆以禪讓光昭萬世。”
“朕雖不敏,然為天下百姓,敢不效之”
李價突然開始說出要禪讓的話,這令殿內群臣紛紛愣住,驚訝看向金臺上的他。
張瑛等人很快反應過來,表情從錯變為狂喜,滿懷期待的看向劉繼隆。
豆盧琢等人隨后反應過來,關節緊發白,呼吸漸漸沉重其余舊臣亦或者面露復雜,亦或者面露惋惜,而李偷還在說著禪讓之詞。
要知道皇帝禪讓,大多都是寫下詔書,由重臣轉交,隨后三辭三讓再受之。
如李偷這種當面主動開口要禪讓的,歷史上雖然也有,但卻也不多。
眾人都想知道劉繼隆的態度,卻見劉繼隆恭恭敬敬的朝著李價躬身作揖。
“臣本邊鄙布衣,起義兵東還而受厚恩,當效死疆場,豈敢妄窺神器,越名器”
“昔者霍子孟持政,終守人臣之節;郭汾陽立勛,未嘗廢君臣之義。”
“臣雖不肖,竊慕其風;況陛下正宜勵精更始,豈可輕言禪代”
“伏望陛下收回成命,使臣得全忠貞之節;若必欲強臣以非分,臣請解甲歸田,骸骨還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