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隨著李漼駕崩,他便知道大唐不可能存續下去了,不然也不會在此之后安分守己。
他唯一擔心的,就是劉繼隆會對李唐宗室及退位后的李佾下手。
只是如今得了劉繼隆的承諾,他便不再懷疑劉繼隆用心。
天下人都知道,劉繼隆重視承諾,他也相信劉繼隆不會用自己多年積累的誠信來做一件沒有必要的事情。
“此事蕭相無需擔心,只需要在政事堂好好處理政務便足夠了。”
劉繼隆眼見蕭溝如實交代,便輕笑著安撫他離去。
蕭溝見他如此,頓時猶如卸下千斤重擔,緩了口氣后作揖離去。
在他走后不久,坐在角落的敬翔也將此事記錄在冊,隨后看向劉繼隆。
“殿下,網已經撒出去了,南下的官吏也把能控制住的控制住了。”
“依臣所見,無需等到兩個月后,現在就可以收網了……”
敬翔覺得萬事已經準備就緒,可劉繼隆卻搖了搖頭:“尚需要個理由。”
“今日觀他們神色,顯然是等不急了。”
“各道州的報紙,如今都鋪設下去了嗎能否正常運轉了”
劉繼隆主動詢問敬翔,敬翔聞言前去翻找文冊,隨后便找到了陸龜蒙負責的邸司奏表。
待他將邸司奏表打開后,便不緊不慢看向劉繼隆:“長江以北都已經鋪設好了,江南西道和江南東道的浙東等處也正在籌劃,最遲冬月初就能開始刊發。”
“不過殿下,雖說報紙是為了面向百姓,但也需要百姓能夠懂文識字才行。”
“報紙上的符號雖然有助於斷句,但還是需要百姓自行了解,才能如殿下您所說的掌控輿論。”
報紙的用處,敬翔已經從劉繼隆口中了解到了,無非就是將輿論從世家豪強手中搶過來,讓百姓能直觀了解朝廷的政令,不受地方世家豪強矇騙。
可報紙的問題也很大,那就是作為平民讀物,它需要民間有一定識字率才能流通。
這點劉繼隆也十分清楚,畢竟不管是東方的邸報,還是歐洲的報紙,都是在識字率上升后才形成的定期刊報。
這個時間節點是十六世紀末和十七世紀初,也就是萬歷末年。
在此之前,報紙和邸報基本都是貴族、士大夫的讀物,屬於臨時刊印的產物。
不過隨著識字率上升,邸報和報紙在民間有了一定的基礎后,這兩項都先后成為了定期讀物。
邸報從萬歷末期開始從手抄或木刻印刷改為活字印刷,規模日漸增大,逐漸面向平民中的富戶,並向市民傳播。
明清戰爭后,雖說清朝也延續了明朝的邸報、京報等制度,但只許照章抄錄宮門鈔、諭旨和奏章,並禁止民間雜報私自發行。
這種做法,無疑打斷了邸報面向大眾的進程,故此不能算作近代報紙中。
劉繼隆所發行的報紙,基本與后世報紙沒有區別,只是版面和內容有所區別。
新聞如果都是正面的,那自然便成了粉飾太平,只有正反皆有,才能讓百姓信任,調動其情緒,掌握民間輿論。
不過在此之前,劉繼隆必須先把報紙擴散到天下,然后用官學來逐步提升識字率,讓平民識字率得以提升。
只有平民識字率提升,能夠看懂報紙,報紙的作用才能慢慢顯現出來。
想到此處,劉繼隆詢問道:“邸司在關西的報紙銷量如何了”
敬翔聞言,又從邸司的奏表中找了找,末了開口道:“去年售出三十三萬六千四百五十七份,今年至六月末售出十六萬五千五百一十六份。”
“每份報紙售價十錢,去歲所獲三千三百余貫,除去造價及官吏及工匠俸祿,反倒是積欠一萬六千六百余貫,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