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自然知道西門君遂是張瑛的眼線,可他們還是控制不住情緒,最后只能在李佾再三規勸中,帶著禪讓詔書往漢王府趕去。
半個時辰后,當劉瞻與蕭溝等十余人帶著詔書前來,劉繼隆尚在閱覽夏收事宜,以及官吏南下的奏表。
面對劉瞻等人的傳詔,劉繼隆仍舊搖頭道:“吾本純臣,如何能受太宗基業”
“此事斷不可商議,請諸公攜詔書返回宮中,將吾心意告知陛下。”
劉繼隆嚴肅的模樣,讓眾人即便知道他是在三辭三讓,也不由得生出些許希望。
哪怕他們明知道劉繼隆肯定要開創新朝,卻還是期盼劉繼隆不會那么快的接受禪讓。
“勞諸位攜詔書入宮回稟陛下,老夫與蕭相需留下與殿下商議要事。”
劉瞻見劉繼隆態度如此,隨即轉身吩咐起了眾人。
十余名重臣看向劉繼隆的目光隱隱透露著畏懼,而豆盧瑑與裴澈、張直方等人則是畏懼中藏著些許不明的態度。
他們眼下距離劉繼隆不過數步,若是孤注一擲,倒也不是沒有機會。
不過劉繼隆那魁梧的身形,加上旁邊的甲士令他們很快掐滅了這種想法。
在劉瞻與蕭溝的規勸下,他們只能帶著不甘,與其余大臣紛紛退出了漢王府。
他們走后,留下來的蕭溝與劉瞻對視一眼后便看向劉繼隆,躬身行禮道:
“老夫敢問殿下,若是陛下禪位於殿下之后,殿下該如何安置陛下與宗廟宗室”
蕭溝與劉瞻的話令劉繼隆收回心神,對於二人,他倒是沒有藏私的必要,畢竟舊臣中還有不少能臣是可以拉攏的。
這些能臣之所以被稱為能臣,自然是有眼光獨到之處。
他們可不會有豆盧瑑、裴澈、張直方等愚蠢之徒的想法。
如果劉繼隆真的遭遇不測,洛陽城內所有舊臣都別想活著走出洛陽,天下也會再度陷入紛亂。
所以對於劉繼隆來說,這群能明白時局的人,也是他拉攏的對象,適當給予些消息也能安撫住他們。
他將自己對李梅靈承諾的那些說辭說了出來,劉瞻與蕭溝聽后,紛紛鬆了口氣。
“既是如此,那臣便放心告退了。”
劉瞻突然在自稱上轉變了起來,劉繼隆滿意頷首,而蕭溝則是躬身道:“臣亦有要事與殿下商量。”
“可”劉繼隆不假思索回應,他大概猜到了蕭溝想和自己說什么。
劉瞻見二人有事要說,便先行離開了正堂,只留下了蕭溝面對劉繼隆。
在確定他走遠后,蕭溝這才嘆氣開口道:“殿下想來也知道他們的謀劃了吧”
“不知蕭相在說什么”劉繼隆佯裝不知,蕭溝見狀只能開門見山道:
“侍郎豆盧瑑、裴澈,驃騎大將軍張直方……”
他說出了三十余名官員的官職和姓名,末了頓了頓道:“這便是臣所知試圖對殿下謀逆之徒了。”
“為陛下與殿下的安危,還請殿下速速派兵將其捉拿。”
得知劉繼隆對利益和李唐禪讓的安置辦法后,蕭溝便毫不猶豫的“出賣”了豆盧瑑他們。
蕭溝不同於豆盧瑑等人,他知道刺殺劉繼隆對誰都沒有好處。
李唐宗室會因此而遭遇滅頂之災,而天下百姓也將再度流離失所。
他此前站在朝廷那邊,是因為覺得朝廷還有力挽狂瀾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