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知人知面,至少在他看來,劉繼隆這種人應該不至于耍些手段來對付他這種毫無危險之人才是。
不過為了以防萬一,他還是準備在家安心等待這件事過去。
想來劉繼隆在得知豆盧瑑等人的陰謀后,很快便會將計就計的將他們鏟除。
“愚笨之徒。”
想起豆盧瑑等人在宴席間所說的那些話,朱溫忍不住輕嗤,而他的馬車也在黃昏下漸行漸遠,直至消失不見。
當暮鼓之聲響起,整個洛陽城的行人都紛紛返回家中。
街道上除了負責打掃衛生的孤寡耆老外,便只剩下打更的更夫,以及巡街的金吾衛了。
時間不斷推移,往后半個月的時間里,劉繼隆與朝廷都在關注著新制度的推廣與進行。
在以隴右官員為主的朝廷中,五軍都督府與三司、都察院等制度開始不斷推行。
南下的官員則是在接任后,立馬開始對百姓介紹朝廷新的政令。
在了解了攤丁入畝和均田的兩項政策后,百姓們對于登籍造冊這種過往避之不及的事情則是態度不一。
少數的百姓開始登籍造冊,并成功獲取了衙門均給他們的田地。
其它百姓見狀,也紛紛開始登籍造冊,但由于江南地少人稠,百姓能均到的土地明顯不如預計的多。
更多的土地,基本還是掌握在那些未受動搖的世家豪強中,不將其解決,江南的局面便無法改變。
劉繼隆對此心知肚明,卻沒有著急,而是等到了十月中旬。
“呼呼……”
十月中旬,大旱下的洛陽也終于是下了場甘霖,雖然只是場小雨,卻也讓干旱許久的洛陽百姓喜出望外。
貞觀殿內,李佾看著殿外的細雨,有些百無聊賴的將手中詔書取出。
詔書被楊公慶取走并遞交給了劉瞻等數十名重臣,而李佾自己也嘆氣道:“希望這是最后一次吧。”
群臣見他如此,心中除了失望,便再無任何情緒。
“退下吧。”李佾擺擺手,劉瞻等人見狀紛紛躬身回禮:“臣等謹退……”
在李佾的注視下,劉瞻等人將詔書帶走,隨后等小雨漸漸停息后,這才趕赴了漢王府。
來到漢王府時,漢王府外已經聚集了上百名官員,他們基本都是隴右和關西籍貫,為的便是說服劉繼隆接詔。
劉瞻他們剛下馬車,本以為還是需要走入漢王府內勸說劉繼隆的時候,卻不想劉繼隆竟然主動走出了漢王府,來到了烏頭門下站著。
十二支長戟插在烏頭門外,“漢”、“劉”旌旗不斷在長戟上飄揚。
“參見殿下,臣等乞請殿下接詔書……”
當劉繼隆出現,府外的上百名官員紛紛躬身作揖,而劉瞻等人也被打亂了節奏。
站在人群中的豆盧瑑、裴澈、張直方等人紛紛隱忍的看向劉繼隆,只因他們已經從劉繼隆的出現,看出了他的態度。
劉瞻與蕭溝深吸口氣,對視過后率先走向劉繼隆。
官員們紛紛讓開,站在最前方的則是大病初愈不久的高進達,以及暫代同平章事的李商隱,還有馬成、尚鐸羅、李驥、韓正可、張淮澄、張延暉、李袞師、陸龜蒙、張瑛等等位高權重之人。
在這其中,李驥表情尤為復雜,四十歲的他看向劉瞻等人,又忍不住看向站在烏頭門下,臺階之上的劉繼隆。
對于這么多年的禁足,李驥心底若是沒有埋怨是不可能的。
只是隨著前線捷報一份份往后方送來,李驥也漸漸麻木起來,心中更是懼怕劉繼隆將自己禁足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