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他得以解禁,還能親自目睹這場景,心中已經沒了遺憾,但他也明白自己與自家殿下的感情恢復不到曾經了。
想到此處,他不由得低下了頭。
在他身旁,站著此刻擔任五軍都督府大都督的馬成、尚鐸羅等人。
他們雖然穿戴紫袍,但誰都知道他們并不管事,早已淡出廟堂。
相比較他們,群臣更重視李商隱及韓正可、李袞師、陸龜蒙、張瑛、張淮澄、張延暉等青壯派。
“門下”
“咨爾太尉、漢王:朕每觀上古之書,以堯舜為始者,蓋以禪讓之典垂于無窮,故封泰山,禪梁父,略可道者七十二君,則知天下至公,非一姓獨有……”
“今遣持節、銀青光祿大夫、同平章事劉瞻等,奉皇帝寶綬,敬遜于位。”
“於戲!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天祿永終;王其祗顯大禮,享茲萬國,以肅膺天命。”
“朕退居別宮,克終天年,永奉烝嘗,以申誠敬。”
“布告天下,咸使聞知……”
烏頭門前,隨著劉瞻將詔書內容誦讀完畢,門外群臣紛紛仰視望向劉繼隆,有的人希望他快些接詔,有的人則是希望他拒絕接詔。
面對眾人注視,劉繼隆卻長嘆一聲,面朝群臣道:“諸公既以蒼生為念,強孤承此大統,事出無奈,不得不受;然當告于天地二事。”
“其一,唐室宗廟,永享烝嘗;其二奉陛下為唐王,子孫皆封郡王,世襲罔替。”
眼見劉繼隆竟然說出要封李佾為唐王,且將其子嗣盡數封為郡王,世襲罔替時,李商隱等人不等豆盧瑑等人發作,率先躬身行禮。
李商隱更是走出,朝著劉繼隆諫言道:
“圣人有言: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今上為蒼生故,禪大位于殿下,殿下雖欲報德,然不可隳壞祖制;且冊封唐王,恐啟奸佞非分之念。”
“臣謹奏:宜封今上為隴西郡王,許用天子鹵簿,食實封萬戶,世襲八世而降等。”
“諸皇子授縣侯,世襲四世而降等;宣廟諸子封縣伯,世襲三世而降等;余宗室與陛下近五服者,以縣男、鄉君授之。”
“如是則恩禮兼隆,典章不紊。”
經過兩個多月的考慮,李商隱等人最終在劉繼隆制定的基礎上,敲定了對李佾本人及李唐宗室的待遇。
這待遇比劉繼隆此前承諾李佾的還要好,尤其是那些與李佾近五服的宗室們,基本都撈得了個從五品的爵位。
盡管不能世襲罔替,可俸祿卻是實打實的。
劉繼隆這么做,不僅是李唐宗室不會怨恨他,便是朝中許多舊臣都會為他說話。
不過在豆盧瑑等人看來,劉繼隆此舉只是假仁假義,他就應該繼續維持唐統,才能回報朝廷對他的恩德。
“臣代今上應下此事,還請陛下接詔……”
劉瞻改換稱呼,稱呼李佾為今上,改成劉繼隆為陛下。
劉繼隆見狀,也恭敬走下臺階,雙手從劉瞻手中接過了詔書。
如此,大唐國祚自此而終,新朝大漢則冉冉升起。
“臣劉繼隆,奉詔!”
“萬歲、萬歲、萬歲……”
群臣三稱萬歲,繼而朝拜,劉繼隆則頷首示意:“平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