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天下初定,不宜擅動刀兵,故此當先養百姓,再致太平。”
他將他需要做的事情都說了出來,封徽聽后雙手略微遲鈍,只因為他知道劉繼隆為了讓隴右重新繁榮,不知耗費了多少精力。
“若是如陛下所言,真的要將遼東與三韓,乃至嶺西、湖南、黔中及南蠻的地方重新收回漢家,不知要遷徙多少百姓前往,耗費多少錢糧賦稅”
“確實會耗費不少。”劉繼隆微微頷首表示認可,繼而推測道:
“若是要控制遼東三韓,必須與渤海、新羅開戰,還需要蕩平奚人和契丹人。”
“先后起碼要打四場大的戰事,調動兵馬不下二十萬,而打下這些地方后,還需要遷徙最少五十萬百姓才能掌握這些地方。”
“西南的南蠻,恐怕需要三代人不斷努力,遷入數百萬人口進入南蠻,遍布黔中、湘西、嶺西及安南等地。”
“好在劍南、山南東、西兩道有五百余萬百姓,眼下便能先從黔中、湘西著手。”
“倒是嶺南道想要遷入百姓,只能從湖南、江西等處遷徙,略微有些困難。”
“不過聽聞此前江南戰亂,不少百姓逃入福建,而福建可謂九山半水半分田,能耕種的土地不多,倒是可以將這些百姓遷往嶺東和安南。”
這個時代的福建,由于沿海許多平原還沒有沖刷出來,故此能耕種的土地并不多。
只要朝廷愿意出船出糧,遷徙福建百姓去安南與嶺東的耗費雖然大,倒也不是不可能。
“殿下雄心不減,只是還希望體恤民力,莫要勞苦百姓。”
“自然……”
封徽素來支持劉繼隆,但眼下也不得不勸說起了他,可見他的這些計劃十分宏大。
遷徙數百萬人,哪怕劉繼隆口口聲聲說需要三代人來進行此事,但封徽還是擔心劉繼隆操之過急。
只是劉繼隆有自己的主見和打算,單說眼下四十萬人口正在不斷遷入嶺南來說,他需要做的就是把劍南道及山南道的那些世家豪強都解決,隨后發配黔中。
黔中的情況,王建已經奏表了劉繼隆,可以說被高駢經營的相當不錯。
但從當地的漢口和土蠻比例來說,劉繼隆想要遷徙人口進入黔中的難度,比數百年后的朱元璋還輕松數倍。
當地的苗瑤土蠻經過高駢的血腥鎮壓,死難者十數萬計,許多河谷和平壩都被漢人移民占據。
后來魯褥月裹挾黔北百姓南下黔南,雖說大部分百姓都逃往了黔北,但也有少數在黔南安居下來。
以王建奏表的黔中道人口,雖然尚未登籍造冊完全,但漢口就至少三十七萬,而苗瑤群蠻則在三四十萬左右。
三十七萬漢口,想要養活王建所部萬余兵馬并不困難,況且黔北許多州縣幾乎被魯褥月搬空,因此可以遷入十余萬百姓來充實這些地方。
以山南西道、劍南道和山南東道的世家豪強規模,只要牽連足夠,遷入十幾萬人口并不算什么。
至于史書上的那點惡名,劉繼隆根本就不在乎。
無非被罵幾百年,等到幾百年后的后人認識到土地的重要性時,自然會夸贊他。
更何況他還不至于像武帝那般,將天下折騰的人口逃亡隱匿過半。
想到此處,他輕輕拍了拍封徽的手:“早些休息吧。”
“是……”
在劉繼隆示意下,夫妻二人很快便吹滅了燭火,安靜休息了起來。
倒是在他們休息的同時,豆盧瑑與裴澈、張直方等二十余人齊聚豆盧瑑宅邸之中,每個人都臉色難看。
“工部的政令倒是不慢,不過區區兩三個時辰,便已經開始招募工匠與民夫,開始在上陽宮勘察宮殿了。”
豆盧瑑侃侃而談,陰鷙的掃視堂內眾人,同時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