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乙未歲三月廿五日,男烈謹狀】
“文縐縐的……”
看完劉烈的寫來的書信,劉繼隆腦海里似乎已經有了劉烈宛若文弱書生般的形象,不免嘆了口氣。
他倒是想要將劉烈時刻帶在身邊,但劉烈此前畢竟太小,如今也不過十五歲,他實在不好將他帶在身邊。
如今看來,他性格已經養成,雖說將書信寫得文縐縐的,可字里行間十分有主見,甚至敢質問自己為什么改他和弟弟們的名字,這倒是令劉繼隆有些欣慰。
收起這份信,劉繼隆轉身往宮內走去,隨后手書向劉烈解釋了改名避諱的事情,同時準許了他前去龜茲戍邊,并提醒了他許多事情。
此外,他將坎兒井和的事情告訴了劉烈,并言明會讓人準備種子給他。
他這次去了龜茲后,可以利用這兩年時間將種植于龜茲,地方衙門會派人收買。
到龜茲后,要多去鄉鄰與百姓家里走走,要多了解了解鄉下的情況,向他們傳達朝廷的政令,也要向他們好好學習。
見了鄉親們要有禮貌,不要沒大沒小,要入鄉隨俗,不要搞特殊,老百姓不喜歡擺格的人。
若是從吏兩年后還能堅持在西域待著,倒是可以去庭州從軍,好好歷練歷練。
筆鋒停頓,劉繼隆又提及了自己十分想念他與幾位郎君和女子,希望等他戍邊、從軍結束后,可以返回洛陽與自己見面。
末了,他的筆鋒又停了停,繼續才寫道:
【龜茲苦寒,吾已命人備錢糧付汝;若見貧羸之民,可量力周濟;凡入百姓之門,勿空手而往,隨宜處置,善自保重。】
放下毛筆,待墨跡變干后,劉繼隆才將它裝入信封中,繼而遞給敬翔,同時吩咐道:
“令臨州行宮掌丞準備兩輛馬車,裝滿糧食和五十貫錢給太子帶往龜茲去。”
“再令有司撥足夠種一畝地的種子給太子,令其前往西域播種,令龜茲衙門關注同時,待收獲可派人采買。”
“將書信帶往內廷,若細君看后覺得無礙,便可送往臨州。”
“臣遵旨。”敬翔頷首應下,隨后吩咐宦官將書信送往內廷,而他則是留下來對劉繼隆作揖道:
“祠部奏表,悟真大德不日將率眾僧前往多康傳法,故請戶部調撥錢糧,以建佛寺。”
隨著天下安定,劉繼隆當初與悟真商議過后的僧官之事也即將步入正軌。
不過在科考天下佛道之前,還需要悟真親自前往一趟多康,先在多康修建幾座寺廟并掌握多康內部的情況后,才能做出僧眾西引之事。
劉繼隆早有準備,所以在敬翔開口后,他便繼而說到:“令隴右三司調派一營兵馬護送悟真大德前往多康,凡多康修建寺廟及僧眾所用,皆由劍南道布政司調撥。”
“傳旨沒盧丹增,敕封其為吐蕃王,以其父為吐蕃上王,年俸千貫,賞金銀賜幣各百枚,茶千擔,錦緞百匹。”
如今的沒盧丹增實力約有甲兵四萬,勢力涵蓋了喇薩,羌塘以東的廣袤地區。
看似強大,但他們每年都需要從隴右、京畿和山南東道、劍南道采買數十萬石糧食和十數萬擔茶。
因為劉繼隆不禁止對他們貿易,所以他們主要靠劫掠其它部落的牛羊來交換糧食與茶,本身能耕種的土地不多,且這些土地都在隨著時間變化的糧食減產。
辛苦種地一年,產出的糧食不過七斗,而殺死一個敵人,獲得一匹馬就能賣出七十斗糧食。
哪怕沿途損耗很高,但運抵金城也還能留下四十斗,這可比辛辛苦苦種地來得強多了。
正因如此,沒盧丹增麾下諜子的匯報中,多康政權雖然擁民六十萬,甲兵四萬有余,但耕地不過七十余萬畝。
這些耕地的所有產出才剛剛夠四萬甲兵的軍餉,所以沒盧丹增嚴重依賴大漢的糧食和茶葉。
只有擁有足夠的茶葉,六十萬番民才能搭配乳制品和野外的野果和獵物活下去。
普通百姓,每人每天能吃一斤糧食都是極為奢侈的事情,正常情況下只有半斤甚至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