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回稟陛下,諸多宅邸、別墅盡皆處置,獲錢二百四十七萬六千余貫。”
“錢帛已運入京中封存,待有司所需即取。”
封邦彥如實交代,群臣聽后各有心思,但如今各司需要做的事情不是正在做,就是沒有人手做,所以并未有人提出調撥錢帛。
見沒有人開口,劉繼隆便率先開口說道:“如今西域將士及官吏俸祿都由朝廷所發,但是西域距離兩京過于遙遠,所以日后隴右道的賦稅就不要起運長安了。”
“隴右道的賦稅聚集后,便發往西域解決將士和官員們的俸祿,隴右道的糧食也以轉般法多運往西域。”
“日后京畿、關隴右、關內道的犯官和罪犯,也都發配西域的屯田折沖府屯田。”
“此事關乎天下根本,不可爭議。”
對于劉繼隆傾入資源的發展西域,許多臣子都有意見,畢竟如今的絲綢之路能帶給大漢的貿易量也不過在二三百萬貫左右。
但是大漢對西域的投入,每年起碼有上百萬貫,可以說完全吃力不討好。
在群臣看來,只需要維持絲綢之路沒有問題,將絲綢之路的貿易壟斷后賺錢就行,沒有必要把錢帛投入其中。
只是劉繼隆既然說了不容爭議,那群臣也只能閉上嘴巴了。
好在劉繼隆沒有繼續討論西域的事情,而是開始調轉話題說起了新政推廣的事情。
百官們見狀,也紛紛開始匯報新政推廣的事情。
劉繼隆與群臣商討了大半個時辰,將各種細枝末節的問題都處理好后,這便宣布了散朝。
只是散朝過后,他特意留下了李商隱,對京畿道的事情交代道:
“此事汝需牢記,待到降卒親眷與逆民之事結束,便要將京畿之民往隴右、山南東道遷徙,同時將隴右犯事之民遷往西域。”
“臣領旨謹記……”
面對劉繼隆的吩咐,李商隱不緊不慢應下,隨后才與劉繼隆說道:
“河北奏表朝廷,今遼東雖為渤海所侵,然渤海并未治遼,遼民不過二十余萬口。”
“臣以為,渤海亦為我朝臣屬,其國主大玄錫聞陛下繼承唐統時,也曾派遣使者獻寶恭賀。”
“大玄錫若知朝廷之意,想來也不敢與朝廷為敵。”
對于遼東,劉繼隆是肯定要收復的,不僅要收復,還要遷徙百姓,將這地方重新實控。
如今遼東被渤海國所侵占,如果他們不愿意歸還,劉繼隆便只能動用武力。
若是他們愿意直接歸還這塊土地,劉繼隆倒也不介意繼續扶持這個渤海國。
相比較耶律阿保機、完顏阿骨打,渤海國這群喜歡享受太平的漢化貴族更容易控制,也更容易維系太平。
不過想要追求太平,必須得向這群人展示朝廷的武力,才能更好的以戰促和。
想到此處,他目光看向李商隱,腦中想到了自己下令組建的海軍。
如今遼西走廊還沒有出現,其它兩條陸路又被契丹和奚人占據。
所以留給大漢的,似乎只有水路了。
“有司海軍操訓得當后,即令其先擱置南洋之行,著其北上巡視遼東,于登萊與遼東之間海上諸島設倉庫,以便日后大軍出海收復遼東。”
“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