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臣的注視下,他們在殿內開始舞樂,刀盾時不時拍打,引得人精神一振,便是連酒意都嚇退三分。
好在劉繼隆與張淮深氣定神閑的欣賞,不然群臣還以為有人作亂。
在群臣注視下,甲士們手持兵器,通過劈砍、格擋等程式化動作再現戰場場景。
整支舞樂的舞蹈編排,嚴格遵循了周禮中“象功”的原則,每個動作對應特定戰術含義。
女子長袖令人享受太平,可甲士舞樂卻能更提醒群臣不要沉溺享樂,應該更注重王朝武風。
一曲舞樂結束,甲士們紛紛退出宮殿,而劉繼隆則是拿著玉杯走上金臺,對群臣開口道:
“今雖天下太平,然朕常居安思危,未嘗暫忘數載前之亂象。”
“卿等固當享樂,然亦毋忘我中國四陲,寇敵環伺,虎視中原。”
“是故大漢唯當居安慮危,不可偃武修文……”
他話音落下,隨即舉杯示意,一飲而盡。
群臣見狀,紛紛舉杯飲盡杯中之酒,而劉繼隆也繼續看向了太常寺的官員。
太常寺官員心領神會,很快便安排了六十四名穿著紫色寬袖裙襦的宮女進入殿內,再奏舞樂。
雖然舞樂恢復,但群臣經過剛才甲士舞樂象功后,倒也沒有繼續沉迷舞樂之中,而是繼續與旁邊的同僚攀談起來。
劉繼隆走下金臺,張淮深見狀不免道:“陛下居安思危,著實令臣佩服。”
“不過以陛下此前,莫不是要出兵討平四方不臣?”
張淮深從劉繼隆的話中感受到了他的戰意,劉繼隆也不遮掩,而是點頭道:
“南邊的大禮,北邊的契丹、奚、黨項和渤海,與其時刻防備,不如一鼓作氣將其盡數收復華夏。”
“自然,如今天下災情仍在,朝廷理應休養生息。”
“不過若是等到中原安定時,便是朝廷開辟疆土之時。”
“汝從河西而來,應該看到了某令人種植的棉花了吧?”
提起棉花,張淮深忍不住點了點頭:“臣看過朝廷的棉花,不僅棉籽比西域的小,朝廷剝離棉籽的工具更是高超。”
“一畝棉花能產出三四十斤純棉,可制二十余套棉襖。”
“將士們若是能穿上這種棉襖,寒冬巡防時,便是在外數個時辰也不會感到寒冷。”
“只是聽聞朝廷的所種棉花數量甚少,不知多少年后才能使得北兵身棉襖,身披棉被?”
“呵呵……”聽到張淮深的擔心,劉繼隆主動開口道:“朝廷取南棉播種北方四年,眼下已有兩千七百余畝。”
“只需五六年后,便可種棉百萬畝,屆時推廣天下種棉,使百姓有棉衣穿戴便不是難事了。”
棉花推廣對于大漢來說無疑十分重要,因為只有大漢擁有了足夠的棉花,才能長期在燕山山脈和遼東地區、北庭站穩腳跟。
正因如此,劉繼隆對張淮深解釋之余,也不免開口道:
“朕已經令太子在疏勒種植棉花,只要南棉能在西域播種收獲,屆時汝可令萬斤棉籽前往河西及西州各處播種。”
“只需十載,西域便是朝廷產棉要地,即便日后絲綢之路衰敗,西域也可憑此富庶。”
西域氣候十分適合棉花,屯戶在耕種糧食之余,分心種一兩畝棉花并不困難。
張淮深自然也知道這個道理,因此他沒有猶豫,直接頷首道:“臣謹遵旨意。”
劉繼隆見他答應,隨后也說道:“西域之地,疏勒、龜茲等地都適合耕種,但最適合耕種的還是昔年的弓月城(伊犁)。”
“只要能將關中十二萬逆民發配西域,再不斷筑城前往弓月城,待到弓月城開墾差不多,便能以弓月城養西域,而無需從中原運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