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算上那些不在朝廷圖籍上的群蠻,黔中道的人口應該在百萬左右。
只要不遭遇戰亂,黔中道的漢口壓過蠻口是遲早的事情。
湖南之地則不用多說,只需要繼續潛心發展幾年,很快便有希望脫離江南西道,獨立設道。
以當下的情況,洪武四年左右,天下百姓應該可以突破四千萬口。
“中原人口滋生不慢,待關中逆民盡數遷徙西域后,每年不少萬人遷徙西域。”
“往后二三十年,仍需汝庇護西域百姓。”
劉繼隆看向張淮深,直接將西域托付給了他。
張淮深雖然已經知道了劉繼隆會扶持西域,但沒想到他幾次三番都在提,顯然是在安撫自己。
“臣代陛下牧守地方,只需要西域安定,臣便舉家返回洛陽。”
他適時表態,劉繼隆略微頷首,接著繼續與他往洛陽四周渡步而去。
在他們閑庭散步時,時間也如白駒過隙,匆匆流逝。
“噼里啪啦……”
當爆竹之聲再度作響,洪武二年結束,洪武三年應期而來。
似乎是老天感受到了新朝百姓過于疾苦,北方持續多年的大旱在開春后的幾場春雨下終于消停了下來。
從正月到三月,幾乎每個月都有七八天乃至更多天的雨水。
若是放在大唐治下,久旱過后持續那么久的大雨,地方州縣必然會因為河渠堰堤年久失修而造成水患。
但是在大漢,這些河渠堰堤早就被劉繼隆下旨修葺,部分甚至進行掘深、拓寬之舉。
洶涌的河水沿著河道不斷沖向下游,滋潤沿途州縣的土地。
若無意外,黃河必然會在這波及北方的大雨下肘擊下游兩岸,然而經過大漢兩年多以來的不斷清淤和加固,這條地上懸河只能乖乖順著河道沖向渤海,沖出一片又一片的淺灘。
在劉繼隆不斷派御醫的診治下,張議潮終究還是強撐著渡過了寒冬與開春,這令劉繼隆與張淮深松了口氣。
不過張議潮的身體明顯更虛弱了,若無意外,恐怕無法撐過今年寒冬。
劉繼隆心知肚明,故此在開春忙碌過后,便時常前往敦煌王府去看張議潮,盡量說些天下太平的事情來讓他高興。
在劉繼隆時常走動之余,籌備了一年有余的官學也如期在天下諸縣及鄉里開辦。
無數望子成龍的百姓,咬著牙將自認為有天賦的孩子送往了官學。
家境殷實者,紙筆硯墨皆不缺,且用的都是上好之物。
家境貧苦者,便按照官學要求,帶上木板與筆墨,隨身備著桶水和一塊粗布,書寫過后再擦拭,如此反復。
縱使如此,筆墨的價格亦不便宜,更別提少年人讀書后,家中便少了個勞力,所以即便朝廷免除學費,各州縣官學的入學情況亦有不同。
“至三月十五結束,國子監計天下新入學子四十七萬六千四百五十七人。”
五月入夏,隨著五個月時間匆匆結束,國子監統計的天下學子數量也呈到了劉繼隆的面前。
這個數量,倒是與劉繼隆所預估的相差不大。
明代科舉改制后,朱元璋將官學體系從上到下設為國子監、府學、州學、縣學以及鄉間的社學。
饒是如此,六千萬人口的大明,每年正常情況下的學子體量也不過四十幾萬,最多的時候也不過五十八萬。
劉繼隆雖然做好了迎接百萬生員的準備,但實際上只新募了四十七萬學子,算上正在讀的其他學子,也不過勉強達到六十二萬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