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鐺…鐺…鐺……”
洪武三年冬月初二,司空、檢校同平章事、輔國大將軍、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敦煌郡王張議潮薨,年七十七。
劉繼隆令三省六部于乾元殿設追封之典,追謚張議潮為涼王,謚忠武,配享太廟,輟朝三日。
其長子張淮銓降等襲涼國公爵,其余諸子賜授銀青光祿大夫。
隨著朝廷的追封之典結束,張議潮薨逝的消息也不脛而走。
對于除河西外諸道的百姓來說,他們鮮少有人知道張議潮為什么會能得到如此高規格的追封。
不過對于河西的百姓來說,張議潮的逝去,仿佛預示著諸多河西籍貫武將的落幕。
“臣安西大都護、交河郡王張淮深,參見陛下……”
冬月十五,隨著張議潮的喪葬結束,張淮深也在翌日尋到了劉繼隆。
貞觀殿內,劉繼隆將手中奏表放下,顯然沒有休息好,眼底滿是血絲。
他看向殿上作揖的張淮深,深吸口氣嘆道:“要走了嗎?”
“如今寒冬,不如等到開春再走……”
他想留下張淮深,但張淮深卻搖了搖頭:“臣暫離西域尚可,但若是離的太久,恐怕西域不會安定。”
“若是陛下舍不得臣,臣可日后每三年回京述職。”
“罷了……”聽到張淮深都這么說,劉繼隆也不好留下他,更不希望他來往太過頻繁,以免傷了身體。
“去吧,朕答應的事情都會實現,棉花的種子和五十萬貫的軍餉已經備好,等汝到了涼州,鄭處自然會準備好的。”
“太子尚年幼,還需要從軍、為吏四載方能摸清那些門門繞繞。”
“不必讓他回來,在北庭先熬過這四年再說。”
張淮深聞言,頓時弓腰作揖:“謝陛下隆恩,臣謹退……”
在劉繼隆注視下,他緩緩退出了貞觀殿。
瞧著他身影消失在殿門,劉繼隆閉上眼睛,長嘆了口氣。
翌日,張淮深在數百精騎護衛下返回安西,劉繼隆并未送他,因為他始終覺得二人還有再見之時。
只是在他走后,劉繼隆便鮮少再出洛陽城,只是專心在宮城之中處理奏表。
一個多月很快過去,隨著洪武四年到來,劉繼隆也在正旦新春的大朝會上,宣布了組建內閣之事。
內閣設乾元、貞觀、宣政、紫宸、文思、武成七位殿極大學士,職官品秩正五品上,不設書吏等具體辦事人員,以保證辦事的機密。
內閣主要為皇帝匯集整理奏疏,按照事情輕重緩急給予意見,并負責內制敕令及詔書。
內閣大學士入選標準必須有軍隊基層從軍經驗,以及地方衙門的基層治理經驗。
內閣的設置,代表大漢由單軌制變成內閣、三省六部及五軍都督府的三軌制,政治上則是以內閣、三省六部的雙軌制。
三省依舊維持“中書出令、門下審核、尚書執行的”法定程序,內閣僅作為“皇帝秘書處”嵌入。
日常的政務處理,依舊是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皇帝的傳統流程。
諸如軍國機密則是由內閣直呈皇帝并票擬給出建議,最后轉中書門下省補辦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