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先把糧食調到青州,然后從諸道調遣兩萬兵馬前往青州,與河南都司合計三萬兵馬于青州演武。
按理來說這些都是老卒,沒有必要磨合演武,不過既然皇帝如此吩咐,李商隱等人只能紛紛作揖應下。
“臣謹記敕令……”
內閣三省的官員紛紛回應,劉繼隆見狀看向謝瞳:“軍器監火繩槍進展如何,與三位相公說說吧。”
距離劉繼隆指點陳濟通改進火繩槍已經過去兩年時間,兩年時間里,火繩槍早已解決了槍管與藥室的氣密問題。
隨著冶金技藝進步,火繩槍的重量也控制到了十二斤左右,雖然對于兵卒來說依舊沉重,但這已經是工匠們集思廣益,將技術改良到最好的狀態了。
得到劉繼隆首肯,謝瞳也站出來與李商隱等人介紹道:
“軍器監所制火繩槍,槍長三尺五寸,重十二斤,耗錢兩貫。”
“此物與火炮填充手段相差不大,八十步可傷人,四十步(約60米)可破甲。”
“以工匠操訓所見,每刻鐘分為十五分鐘,熟練的火繩槍手每分鐘可打出一枚彈丸。”
“一名熟練的工匠,一個月可制出一支火槍,如今朝廷已經在兩畿軍器監制作火繩槍三月有余,兩畿存有三千支。”
隨著謝瞳將破甲距離道出,李商隱等人很快便察覺到了此物的重要性。
在此之前,漢軍破甲敵軍只能用火炮、投石車或抵近面射,最后才是陣腳兵肉搏交戰。
抵近面射的距離在十步以內,而如今的火繩槍卻能在四十步破甲。
看似區別不大,但如果數千火繩槍兵列陣破甲,恐怕一輪排射就能打崩對方的陣腳兵。
想到此處,李商隱總算知道自家陛下只調三萬兵馬就準備收復遼東了。
渤海兵馬不過十萬,三萬漢軍收復遼東完全足夠,更別提后續還有兩萬海軍了。
眼見他們神色動容,劉繼隆便繼續說道:“若能說服渤海國將遼東還歸朝廷為最好,若事不可為,動兵便為下策。”
雖然這么說,可劉繼隆清楚,戰場上拿不到的,談判桌就更拿不到了。
只有以戰促和,讓渤海見識到漢軍與唐軍的區別,一戰把他們打疼才行。
“陛下圣明……”
眼見劉繼隆并沒有大動干戈的打算,李商隱松了口氣,與左右的崔恕、蕭溝高唱圣明。
在他們話音落下后,劉繼隆隨即開口道:“敕令兩畿軍器監傳火繩槍造法于諸道軍器司。”
“自洪武六年五月起,額定每司每年制扎甲五千,軍器各萬,火繩槍三千支,火炮五十門,火藥五萬斤,炮彈千枚,彈丸萬斤……”
“臣謹遵圣旨。”
李商隱等人倒是沒有什么意見,各道軍器司每年本就額定生產軍械作為儲備,如今只是增加了火繩槍和火炮及火藥炮彈罷了。
雖說這么做會導致軍器監增加數十萬貫的度支,但總比需要打仗時沒有庫存要好。
“退下吧。”
劉繼隆示意李商隱等人退下,在其退下后,便目光看向了敬翔等內閣大學士,與他們繼續商討起了機要政務。
只是在他們商議時,隨著李商隱等人返回南衙,無數旨意開始分別發往有司諸道。
是日便有不少人了解到了旨意的內容,而原本閑了幾年的武官們也從調糧和調兵前往青州的旨意中,嗅到了立功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