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內的李商隱、崔恕、蕭溝三人面面相覷,只覺得自家陛下是真的準備將僧道控制在幾萬人。
“陛下,如今兩畿八倉四庫皆已蓄滿錢糧,然秋稅尚有三個月便要征收運抵,臣以為可再修四倉二庫。”
李商隱緩緩開口,而他所說的這些,代表了兩畿存儲的錢糧已經不是個小數目。
“準!”劉繼隆不假思索答應下來,同時詢問道:“八倉四庫所積蓄錢糧幾何?”
“糧一千六百余萬石,錢帛錦緞及金銀奇珍折色不少于一千五百萬貫。”
李商隱恭敬回答,同時補充道:“天下有司倉庫及常平倉共積蓄二千二百萬石,四百余萬貫。”
開國五年,兩畿的倉庫都存不下錢糧了,而地方有司存儲錢糧更是不少。
這些錢糧,自然是需要用到實處的,不然便只是取之于民,而無法用之于民。
不過如此多糧食,起運并不方便,而天下銅錢雖多,但比起人口來說還是太少。
朝廷眼下最應該做的,是推動白銀貨幣化,隨后便能派出艦隊讓日本繼續保持恭順和臣服。
日本眼下應該是在平安時代,人口在五六百萬左右,與漢軍相比兵器落后。
如果要出兵攻打,最好的路線就是拿下遼東和新羅,走對馬海峽登陸九州島后北上北島。
其次可以選擇明代鄭和下東洋中走浙江直接渡海前往日本本島,但這條路線對于補給難度有些大。
如果中途發生海難,以日本的農業根本無法維持漢軍作戰。
因此出兵推翻日本統治,這對于大漢來說成本太高,且難以持續,最后的結果很有可能人錢兩空。
倒是完全可以類似西域的駐兵方式將石見、佐渡等未開發的金銀礦占據,以分紅的方式分給日本王室,聯合日本王室來掣肘地方上的貴族勢力。
這么做的話,駐兵就不需要太多,只需要保護好銀礦和京都就足夠。
只要駐兵幾千,再雇傭礦山附近的日本百姓為礦工,利用黑火藥和灰吹法來冶煉,僅憑石見、生野兩處銀礦,每年就能向中原輸入超過二百萬兩白銀。
只需要十幾年時間,便能將白銀推動為貨幣。
想到此處,劉繼隆目光看向站在金臺上的敬翔、謝瞳等七人:“東海海軍如今操訓如何了?”
敬翔等人聞言,目光紛紛看向謝瞳,因為他主要負責整理軍務機要。
謝瞳站出來對劉繼隆作揖:“回稟陛下,海軍練兵兩萬,如今有三千料福船十艘,兩千料海船二十艘,福船四十艘,一千料海船六十艘和福船八十艘,計二百一十艘。”
“自開春以來,東海海軍便在渤海的大謝戍與烏湖戍等島嶼修建石堡與倉庫,常巡視遼東沿海,渤海為此還三次奏表朝廷,詢問朝廷為何如此。”
大漢如今有兩支主要海軍,分別是嶺南道的南海海軍及東海的東海海軍,人數計三萬人。
東海海軍的戰船自然沒有鄭和所率的寶船大,但論起規模卻不小。
以十七世紀西洋海船為模版而修建的大漢海船,性能并不比十七世紀的西洋海船差,更別提大福船了。
從東海海軍操訓以來,遠洋操訓倒是還沒有幾次,眼下倒是可以訓練這些海軍,先探索了南洋,再分批前去搜尋美洲的作物。
不過在此之前,需要先收復遼東,形成掎角之勢來對付北邊的奚人和契丹人。
想到此處,劉繼隆便開口道:“河南、淮南各起漕糧五十萬石,速輸青州。”
“發關內、京畿、隴右、河東諸道,各遣兩軍與河南都司兵馬一同赴青州演武。”
“兵發之后,諸道即募新卒,補其缺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