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的屋舍基本都是磚瓦結構,居住的也多為渤海國的貴族。
在貴族的院落包圍下,占地不過數百畝的渤海王宮格外顯眼。
王宮位于內城正北,宮墻以河石壘砌而成,高丈許,四面設置宮門,并效仿中原在南面設午門,左右對稱,規模壯觀。
宮墻外東、西、北三面建有藝苑,苑內有湖池、假山、殿宇及礎石等各類設施。
宮內的南北中軸線上排列五個大殿,俗稱五重殿,前兩殿為典禮和朝會之處,規模最大,基壇砌石,并飾石雕螭頭,地面鋪印有寶相花紋的方磚,石柱礎上置綠釉陶柱座。
后三殿規模略小,應為寢殿,有坑道、煙囪等取暖設施。
五重殿的左右兩側有許多院落和房屋,當為嬪妾、宮女和內侍住所及廚房、倉庫之類。
如此宏大的城池與宮室,堪稱東北自有文明以來之最,無愧于海東盛國。
“聚兵三萬于青州,還有兩萬水師在海上群島修建倉庫與石堡,大漢這是準備做什么?”
龍泉殿內,年近四十的中年男子身穿明黃色圓領袍,神色凝重的坐在金臺之上,質問著殿內群臣。
龍泉殿雖然不如大漢的乾元殿高大,但亦能承載數百名官員共同議事。
經過幾代人的漢化,渤海國上層的貴族和廣大城池平民都早已漢化,朝服與常服都效仿大唐。
三十多歲的大玄錫繼位后,更是效仿大唐設置三省六部,并在地方施行地方實行京、府、州、縣的四級管理體系。
此外,他開始推行全面漢化政策,不僅讓官員在官方文書中使用漢字書寫,還令貴族子弟需研習《論語》《尚書》等儒家經典。
不僅如此,他還引入唐朝科舉制度來選拔官員,并在宗教方面延續佛道并行的政策,在上京城內建有佛寺道觀十余座。
只是在他熱火朝天效仿大唐的時候,大唐覆滅的消息卻如晴天霹靂般傳來。
大唐傾覆,大漢在大唐的基礎上重新建國,而大玄錫也在第一時間派遣了使者。
原本兩國相處還算不錯,可隨著大漢聚兵青州,并令人在海上群島修建倉庫與石堡后,大玄錫與渤海國的群臣立馬便察覺到了不對勁。
此時是洪武五年六月,是大玄錫繼位第八年。
如今的他年近四十,在他心里主要還是想要漢化來推進改革,緩解渤海國內的矛盾,其次便是阻擋西邊的契丹崛起。
如果可以,他并不想與大漢開戰,但大漢如今的舉動卻在告訴他,雙方必有一戰。
這么想著,他目光掃視群臣,群臣中的政堂省宰相見狀站了出來,對大玄錫作揖道:
“陛下,臣以為與其胡亂猜測,倒不如直接派遣使者前往洛陽,詢問洪武皇帝用意。”
“陛下,臣附議……”
“臣附議……”
群臣盡皆說著河洛官話,雖然有些口音,但并不明顯。
面對宰相的這番話,大玄錫不免皺眉道:“派遣使者前往洛陽不該為全部手段,起碼要讓大漢看到吾國的國力。”
“敕令西京鴨淥府、南京南海府在駐諸衛,飛馳遼東、卑沙、安市等城,防范大漢入寇。”
大玄錫的敕令,雖然有激化矛盾的可能,但渤海國并不畏懼大漢。
這份自信,主要來源于昔年渤海國挫敗大唐入寇,以及陸路被契丹封鎖所致。
在他們看來,大漢雖然推翻了大唐,可充其量也不過比大唐強上一些,根本無法渡海登陸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