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如此,以容貌來說,便是他這位被渤海貴族稱呼風儀甚美之人,也不免感到自慚形穢。
“遼東為漢家舊土,昔中原疲敝而無力制之,今中原強盛,合該回歸中原。”
劉繼隆開口便把裴颋想說的話給堵死了,裴颋只能硬著頭皮道:
“下臣自登州往洛陽來,沿途見百姓安居樂業,然始終地廣人稀。”
“下臣雖未曾去過河北,但河北諸鎮交戰多年,想來與河南相差不大。”
“下臣以為,天朝剛剛結束戰亂不過六載,百姓安居樂業下,實在不宜大動干戈。”
“更何況遼東苦寒,中原百姓恐怕難以忍受,屆時只怕耗費天朝國力。”
“不若等天朝地廣人稠時,再將遼東收復如何?”
裴颋一路走來,算是明白了大漢的底蘊。
不管是比拼國力還是武力,渤海國似乎都沒有勝算,因此他只能寄希望于自己能夠說服劉繼隆。
不過隨著他話音落下,劉繼隆的語氣卻亦如剛剛,沒有半點波瀾。
“天朝產有棉花,勝棉布皮絨百倍,便是遷徙河南百姓遷往,百姓亦能忍受苦寒。”
“更何況,河南、河北百姓千萬,又有河東三百萬百姓,只需稍稍遷徙幾十萬人進入遼東,便能將遼東占據,何至于影響三道民生?”
“更何況朝廷收復遼東,所圖乃是驅逐奚部與契丹,此策于渤海、大漢皆有所利,大使何以阻攔?”
“依朕所見,莫不是渤海王不舍遼東,妄圖鳩占鵲巢不成?”
棉花和北方充足的人口,這便是劉繼隆敢于收復遼東的底氣。
裴颋若是想以此來說服自己,未免過于異想天開了。
“朕準許渤海王遷渤海之民北上,待朝廷遷徙遼東百姓安居樂業后,商賈也無需冒海浪風險而行商,只需要在陸地轉搬商品即可。”
“此外,朝廷手中棉花亦可輸入渤海,使渤海百姓不再畏懼嚴寒。”
“待朝廷開墾遼東耕地后,亦可輸糧北上,緩解渤海糧秣之難。”
“再者,屆時朝廷將奚部及契丹驅逐,渤海便無需在扶余等處備兵數萬,所節省錢糧,皆可用于興修水利,造福民生。”
劉繼隆說了許多對渤海有益的事情,但這些都不是裴颋和渤海君臣擔心的事情。
渤海君臣最擔心的,主要還是大漢在遼東站穩腳跟后,繼續向東北侵占渤海土地。
盡管這看上去很遙遠,但卻實打實存在,不得不防。
因此面對劉繼隆這番說辭,知曉自己無法說服劉繼隆的裴颋只能嘆氣作揖:
“若是如此,臣只能派快馬返回龍泉府,將陛下所想盡數稟告吾王樂。”
“如此甚好!”劉繼隆微微頷首,他從沒想過不戰而屈人之兵。
哪怕渤海國真的退讓,他也會想辦法在東北打一場規模不小的戰事,以此來威懾新羅、室韋、日本等國。
這個戰事可以是對渤海,也可以是對契丹和奚部,總之這場戰事是不可避免的。
只有打疼其中一個,才能讓其他國家見識到大漢的實力,維持住東北亞的和平。
此外,如果能讓新羅和日本見識到大漢的實力,這則更方便劉繼隆從新羅手中獲取耽羅島(濟州島)、佐渡島。
前者作為中轉,后者則是用于開采金銀礦。
掌握這兩個島嶼后,再進一步干涉日本內政,日本本島東側修建中轉站,以便日后艦隊前往美洲獲取新作物。
劉繼隆記得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的時候,日本就曾經在西班牙人的幫助下,造船橫渡太平洋并抵達墨西哥,然后又從墨西哥出發前往歐洲,最后返回日本。
盡管耗時較長,但也說明了此事的可行性。
屆時劉繼隆準備分別向東西派遣艦隊,只要能帶回美洲的諸多作物,西南和西北的許多山地就可以利用起來,地方矛盾將大大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