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靖平十四年,九月。】
【首輔在忙碌著學校的改革準備。】
【雖然說。】
【最開始。】
【陳懷信是打算讓他人來負責此事的。】
【因為首輔所要負責的工作實在太多。】
【他還不至于逮住一個人,就拼命的將其給壓榨。】
【但首輔卻主動的,將這件事給接了過來。】
【“臣已經做好了完整的規劃。”】
【“而且。”】
【“這僅僅只是準備。”】
【“又不是立馬實施。”】
【“臣可以慢慢來的。”】
【首輔這樣說著。】
【但從他的表現來看,卻不像是在慢慢來,反而有種爭分奪秒的感覺。】
【但也由于首輔的忙碌,這未來學校的改革準備,也的確是快上許多。】
【“書籍這種事情。”】
【“由研究與技術學校的老師來撰寫就好了。”】
【“就讓他們根據格物的內容,對其知識點簡化簡化再簡化。”】
【“如此。”】
【“就應該可以用來教導小孩子了。”】
【當首輔找上姬長兮后,姬長兮是這樣給出回答的。】
【畢竟。】
【在她看來。】
【既然學子們最后,都是以考上研究與技術學校為目標,那就將格物的知識給細化細分,如此等考上學校后,也能夠無縫連接進行學習。】
【“若非我現在很忙,或許還能幫你弄個書籍大綱,現在讓學校的老師來負責,就完全足夠了。”】
【姬長兮本來這般說道。】
【但是。】
【在首輔的萬般請求下。】
【回想起以往的時候,首輔對她的關照,姬長兮還是抽出了點時間,來寫了份書籍的大綱出來。】
【如此只要老師們填充,那教學的書籍也就能夠弄出來了。】
【“不過。”】
【“最關鍵的。”】
【“不是在于書籍。”】
【“而是教書先生!”】
【“學校的老師不可能去教導低齡學子,因為我們根本沒有這么多人力。”】
【“可是想要培養教書先生,就需要讓他們接受這書籍里,堪稱是顛覆了他們思維的知識,這點我就幫不了你了。”】
【姬長兮對老師之事無能為力。】
【但首輔已經是非常的知足了。】
【至于老師。】
【他并不擔心。】
【“因為。”】
【“如今的煜國文風盛行。”】
【“研究與技術學校對文人的影響也很大。”】
【“想要培養合適的教書先生并不算困難。”】
【首輔對此事充滿了信心。】
【雖然說他也知道。】
【這種事情急不來。】
【可他還是在最快時間,找到了合適的人選,再請求學校的老師,一邊撰寫書籍,一邊培養他們。】
【學校的老師們,不知道他為何如此著急,可這畢竟是首輔請求,他們自然不敢有任何怠慢。】
【而首輔卻很清楚,這很可能是自己為煜國,所進行的最后一次改革了。】
【“也是。”】
【“我在這個國家里。”】
【“所能夠留下的最后痕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