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凰十三年,一月。】
【雖然新年已至。】
【但朝中眾臣心情卻并不好。】
【因為。】
【那招安計劃失敗了!】
【“而且。”】
【“不僅如此。”】
【“那巨鹿叛軍的規模,或者說黃巾軍的規模,比之前還要擴大了!”】
【“已經有很多地方,紛紛響應加入造反!那陳懷信簡直不識好歹!”】
【眾臣不斷的在嘴上謾罵道。】
【自從那使臣將消息帶回后。】
【他們也都知道了,這叛軍之首究竟是誰!】
【陳懷信!】
【詩詞雙絕陳懷信!】
【“因為無緣殿試。”】
【“所以前去造反?”】
【“可我們都愿意給他官職了!”】
【“而且是在官場混跡一輩子,都不見得能夠當上的刺史!”】
【“他為何還不滿意?他當初來長安城,不就是想當官嗎!”】
【這些臣子想到這件事,那罵聲更是增加許多。】
【不就是沒能參加殿試嗎?居然就去掀起叛亂?】
【難道陳懷信不知道,許多人都是需要沉淀,才能夠入朝為官的嗎?他讀了那么多書,難道不知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道理嗎?】
【他當初不過才十九歲!還有很長的時間可以沉淀!等到哪天突然醒悟了,不就能夠一飛沖天了?】
【“將承國攪渾成現在的狀況,你自己也討不到什么好處!而且給你官都不當,真以為自己有什么了不得?!”】
【他們在謾罵的時候,完全沒有想過,陳懷信曾被關在大理寺!他們都沒有去在意,世家曾經逼迫過他,在考試之中做手腳讓他落榜!】
【因為。】
【在他們看來。】
【這只是沉淀的一部分!】
【這只是吃苦的一部分!】
【陳懷信根本沒必要生氣才對!】
【“年輕人……還是太氣盛了!”】
【這些臣子們在搖著頭。】
【不過。】
【在批判完陳懷信后。】
【他們也需要面對現在的狀況!】
【“如何解決黃巾軍!”】
【“如何解決……皇女造反的問題!”】
【想到這里。】
【眾臣頓時感到頭疼。】
【自從那造反的巨鹿叛軍,將一塊黃布戴在頭上后,各地官員與百姓,都習慣將其稱呼為黃巾軍,而叫這個稱呼后,他們感覺,黃巾軍的作戰能力,似乎比之前要強上不少!】
【“明明只是換個名字。”】
【“就能夠讓他們變強?”】
【“為何會這樣?”】
【眾臣不解。】
【但這是將軍們需要操心的。】
【他們更頭疼的是皇女造反!】
【“明明是皇室貴胄。”】
【“卻要當亂臣賊子?”】
【“你們就算是造反成功了,也不可能成為皇帝!”】
【“這樣毀掉自己的國家,她們到底在想些什么!”】
【眾臣很不理解。】
【但是。】
【他們知道。】
【若是皇女造反傳出去,必然會導致朝野震動。】
【現在本就風雨飄搖的承國,更是會變得動蕩!】
【可是。】
【該如何解決。】
【他們也不知道啊!】
【“因為以往就沒出現過這種事情!我們沒有先例可以參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