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巾軍上下議論紛紛。】
【那些巨鹿縣的道士們。】
【則是拿著那聯合道士,所提出的十八條罪責,匆匆找到了道觀主。】
【相比于黃巾軍的其他道門,他們自然更加信任,曾經帶他們離開,帶他們率先造反的道觀主!】
【“只是……”】
【“這罪責是真的嗎?”】
【“師傅?”】
【這些道士們,面色復雜的看著道觀主。】
【而道觀主看著那罪責,臉色依然平靜。】
【但是。】
【他的心中卻嘆了口氣。】
【“沒想到。”】
【“他們居然采取這種方法。”】
【“想要抗拒道教內部改革。”】
【“簡直……”】
【道觀主一時間不知道說些什么。】
【他自然是猜想過,這些不同意的道士,會想方設法的,抵制這次的改革。】
【哪怕他已經解釋了無數次,這樣的改革對于道教來說,其實才是最好的。】
【“不然。”】
【“有朝一日。”】
【“道教必將亡于朝廷手中!”】
【道觀主很清楚,朝廷不可能允許,有勢力能夠蓋它一頭。】
【就算這是為建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的道教,也絕不允許!】
【頂多就是在開國之初,朝廷容忍道教獲得一些特權,可只要三五代之后,要么道教因為膨脹而被滅,要么朝廷看不慣道教而滅它,反而不可能有第二種選擇!】
【但他還是沒有想到,這些道士為了眼前的利益,為了自己能夠當一段時間的人上人,居然采取這樣方式,來對抗與抵制改革!】
【“他們明知道這次改革,背后是陳懷信在推動,可還是不愿意接受。”】
【“唉。”】
【道觀主搖搖頭。】
【至于那十八條罪責。】
【不過是將他的改革打算,給一一的列舉在了上面。】
【但都是掐頭去尾的,用斷章取義之法來進行指責。】
【像是不守祖訓,取消清規這一條,他們就沒寫明為何要取消清規,只是說他膨脹了,要讓道教變成他的道教,所以連規定都要改了!】
【“他們……”】
【“這是會引來陳懷信的強制改革的!”】
【道觀主向這些道士解釋緣由,心中卻充滿了無限擔憂。】
【他知道,陳懷信本就不是道教之人,只是借助了道教的身份,將黃巾軍給拉了起來,而愿意前來與他進行商討,如何處理建國后的道教,完全是出于感激,以及……給他這個道觀主一點面子而已!】
【若是手段強硬點,心狠手辣點,陳懷信根本不需要在意,他們道教亦或者百姓是怎樣想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推行改革就行了!】
【“至于會不會被罵背信棄義?”】
【“那又如何呢?”】
【“只要陳懷信未來,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讓百姓自發的感謝他。”】
【“那他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會有大儒為他辯經!”】
【皇帝的私德不會功績!】
【道觀主清楚這一點,所以才接過改革的重擔,想要依靠較為溫和的手段,讓道教能夠在新國家中,獲得屬于自己的位置,能夠與國家一起長存下去。】
【他知道。】
【只要未來的道教不做什么傻事。】
【那它必將是新國家唯一的國教,必將會跟國家綁定在一起!】
【只是現在。】
【情況就不一樣了!】
【“若是陳懷信愿意再給次機會,那或許還有轉折的余地。”】
【“但如果他因此不滿,打算要采取自己的方式推進改革。”】
【“那……”】
【“怕是有不少人要見血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