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懷信出現在道教中。】
【這雖然嚇壞了一批人。】
【但也在另一些道士的預料之中。】
【“畢竟。”】
【“造反之事。”】
【“陛下又怎么可能。”】
【“會不親自過問呢!”】
【那些道士一邊在心中想著,一邊趕忙去迎接陳懷信的到來。】
【只不過。】
【在他們來到了。】
【當初道觀主居住的庭院時。】
【卻發現陳懷信正捧著一本書,似是在感懷過去,也似是有些感慨。】
【他們不敢打擾。】
【他們靜靜等待。】
【直到天色接近日暮。】
【陳懷信才將那本書放下,目光投向院落外的他們。】
【“進來吧。”】
【“參見陛下。”】
【這些道士雖然緊張,但禮儀依然得體。】
【而看完了道觀主生平經歷的陳懷信,在最開始還是有些許不滿的,哪怕這造反一直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可做出這種事情的道教,無疑是在背叛煜國!】
【那道教之中的道士,全然忘了建立煜國,究竟是為了什么,他們之中有一些人,已經像是曾經的世家權貴一樣,只想著去爭權奪利!】
【“哪怕。”】
【“我早就知道。”】
【“地位與環境。”】
【“是會讓人改變初心的。”】
【“沒有誰能夠一直不變。”】
【“可是……”】
【“唉。”】
【陳懷信以為,自己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可當真的發生的時候,他還是感到深深的失望,哪怕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人的作為,更多的道士還是保持沉默。】
【可在這種事情上,保持沉默與贊同造反,又有什么區別呢?!】
【“還好。”】
【“那巨鹿縣的道士們。”】
【“并未與其同流合污。”】
【這是陳懷信唯一欣慰的地方。】
【而道觀主生平經歷的日記,更是讓他回想起了,當初的那段歲月時光,這讓他的不滿,變成了對故人的追憶,那想要給予道教更多警告的想法,也變成了敲打敲打。】
【不管怎么說。】
【這誕生于中原的本土宗教。】
【陳懷信還是希望,它能夠愈發壯大,能夠成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
【而不是因為某些別有用心之人,被徹底的顛覆與消失于歷史之中!】
【“只不過。”】
【“往后。”】
【“還是要加強對它的管控啊。”】
【陳懷信在心中想道。】
【他看著那站在自己面前、神色緊張的巨鹿道士、直接斥責了他們一番。】
【而這并沒有讓道士們更恐慌,相反那心中還松了口氣。】
【“陛下愿意斥責吾等。”】
【“說明他不會再深究。”】
【“說明他打算重重舉起、輕輕放下!”】
【“這……”】
【“已經是最好的結局了!”】
【這些道士這樣想道。】
【哪怕是知道。】
【未來的道教。】
【必將會被限制得更為嚴重。】
【但總比就此覆滅要好得多!】
【“只是。”】
【“整合道教思想。”】
【“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