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如今咱們大軍已經撤退,是讓他們直接撤回長安嗎?”李君羨小心翼翼的問道。
“不用了,讓李靖等人駐扎在河北道,待來年開春再攻高句麗。”
李世民做出了決定,既然要攻打高句麗,那就打到底。
今年沒有拿下,那就等明年,一個小小的高句麗,他還不信拿不下!
……
高句麗戰場的消息很快就傳回了長安,引起了無數人的關注。
朝廷這次派遣李靖、李勣、李孝恭等人進攻高句麗,眾人以為高句麗必敗無疑。
但沒想到居然失敗了,著實令人意外。
“也不能算失敗,只能說人算不如天算,高句麗的那場暴雪若晚下個幾天,咱們唐軍定能拿下他們!”
“不要說人算不如天算,秦王殿下在西南滅掉無數國家,又遠赴大海,東征矮冬瓜國,怎么沒有因為天氣惡劣而失敗呢?”
“要我說,只有實力弱的人才會從外部找借口。像秦王殿下這種實力強大的人,任何外因都影響不了!”
……
長安城內的百姓們議論紛紛,議論的百姓里面有影子軍團的人,帶動著輿論的走向。
“你們聽說了嗎?咱們有五萬大軍,被困在高句麗,秦王殿下一句話就讓對方乖乖送了出來。”
“你聽錯了,我們是有十萬大軍被困在高句麗。”
“怎么可能只有這點人?我三舅家二姑奶的孫子就是征討高句麗的士兵之一,
他和我說了,咱們有百萬大軍被困在高句麗,秦王殿下一個眼神,對方便老老實實把人交了出來!”
眾人又討論起了秦王拯救五萬唐軍的事,然而傳著傳著,變得愈發夸大。
到最后,竟變成了秦王遠在京州,用手在地圖上輕輕一指,便把困在高句麗的唐軍轉移到了京州。
不管傳言如何夸大,眾人對李恪的崇拜是認真的。
長安城內的百姓們議論此事,各官員們也在討論。
秦王的威勢越來越強了,照這樣發展下去,恐怕將來各地百姓只知秦王,不知皇上。
今天,李世民看到桌子上的奏章比原先多了兩三倍。
打開來一看,大部分內容都一樣:確立新后的時間!
之前李世民已經決定立楊妃為皇后,只是時間還沒有確定,他們這次上奏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讓皇上早點確定時間。
李世民將這些奏章扔到了一旁,并沒有予以理會。
在朝堂上,有些大臣們會當眾提起此事,李世民一直在找理由推辭。
不是他想反悔,而是不想這么快就立新后。
楊妃可是秦王的母親,現在立她為皇后,那么大臣們接下來會不會提議讓秦王做太子呢?
自古以來母以子貴,同樣的,子也以母貴。
若楊妃做了皇后,定會有不少大臣提議秦王做大唐太子。
李世民欣賞秦王,但不愿意讓秦王入主東宮。
否則用不了多久,自己就成了太上皇。
想讓自己的兒子優秀,又不想太優秀,這是每一個皇上所糾結的事情。
像當年的秦皇漢武,他們都對自己的太子不滿,因為他們子不類父。
然而當太子們真的子類父時,又會遭到皇上的忌憚猜疑。
李世民也不例外,他也處于這樣的困境糾結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