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一直力辟心學,不希望東林書院的后輩,走上他的老路。
馮從吾和顧憲成交情頗深,對這點也是熟知。只是即便是他,這時也說不清東林先生顧憲成到底是什么樣。不知他是根基沖突而死,還是已解決這個問題。
“蕺山先生劉宗周,是第一個參劾魏忠賢的人。”
“這次我都來了,他必然會來京!”
劉宗周是馮從吾的師弟,也是三大先生中年齡最小的人。此人早年和馮從吾一樣學習湛若水一脈的心學,后來和顧憲成、高攀龍相交后,開始傾向理學。直到中年罷官,領悟“天下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學”后,才轉向陸王心學修行。
劉宗周天資極高,對學問也是至誠,如今雖然還不到五十歲,卻已經被譽為“千秋間氣,一代完人,世曰麒麟鳳凰,學者泰山北斗”。在儒門中聲望極隆,被譽為心學一脈繼陸象山、王陽明之后,最杰出的人物。
“嶁山先生吳道行,可能不會來京!”
嶁山先生吳道行,是儒門圣賢朱熹弟子吳獵的后裔,家傳理學法門,一直以講學授徒為業,從未走上仕途。三大先生之中,他是最可能不理朝堂是非的人。但他同樣不可能投靠魏忠賢,為魏忠賢的事情張目。
聽到儒門三大先生,只有蕺山先生劉宗周確定參與此事,韓勝終于明白,馮從吾為何來京:
“儒門雖然勢大,卻到底不是百年前全盛之時。”
“那時不但有圣賢王陽明在世,還有三個曾和他齊名的大宗師。”
“現在的儒門看著實力龐大,其實卻已經有些空虛。以至于對付魏忠賢,都要拿宗師去頂。”
用宗師對付大宗師,而且還可能是天下第一大宗師,任誰都知道這些宗師在戰斗中面臨的險境。然而儒門卻不得不這樣做了,代表如今的儒門,其實已經中空。
“天地元氣衰退,正氣也會衰退。”
“這些宗師都戰死的話,儒門的力量很難得到補充。”
正氣沒有衰退之時,儒門都已經有許多人不敢修煉正氣。正氣衰退之后,他們就更有理由不修行了。所以馮從吾等人戰死后,儒門再誕生新的宗師。整個儒門的實力,還會繼續降低。
“唉!儒門前些年的斗爭太激烈了,數十年前張居士殺何心隱、沈一貫殺李贄時,恐怕絕對想不到只是區區幾十年,儒門就衰弱成今天這個樣子。”
“如果王門心學沒有走入歧途,儒門應該比今天更強盛!”
王陽明成為圣賢后,他傳下的學問在天下間大昌。然而在他離去后,他的弟子很快就分化成七派。甚至王門心學和佛門禪宗一樣,又分為頓悟、漸悟兩派,并且和禪宗一樣,以頓悟法門為主。
心學頓悟派中,以心齋先生王艮的泰州學派和龍溪先生王畿的浙中派最為強盛。尤其是泰州學派專注于在下層中傳播,不但影響極大,還接連出現了數位宗師。但是這一派的思想太激進,最終在各方忌憚之下,當時擔任首輔的張居正殺何心隱、沈一貫殺李贄,接連殺害了泰州學派的兩位宗師,將這一派徹底打壓下去。整個王門心學,則是在龍溪先生的帶領下漸漸轉向禪學,淪為清談之流。
這也是為何顧憲成在建立東林書院后,理學迅速大昌、重新成為儒門主流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