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吹動大地,各地紊亂。
邊軍孫承宗面對韃子,籌備恢復四城。
流民義軍王子順等人在淮寧川遭遇明軍戰敗,受撫,李自成部投奔義軍張存孟。
張獻忠于王自用部輾轉廝殺,與明軍屢次交鋒,各有勝負。
初入大明官場的魏昶君如今出現礦山。
昔日萬歷年官礦殘破,設立官兵所在亦已人去樓空。
私人所設碉塔林立,惡奴曾在此處鞭笞監察百姓開礦。
站在魏昶君面前的是瘦骨嶙峋凍瘡遍布,裹著粗布衣服瑟瑟發抖的礦民。
見礦民顫巍巍,站都站不穩的凄慘模樣,魏昶君感到心酸。
旋即揮手,隨厚實衣衫與米粥發放,魏昶君叫來洛水。
“吾等仍需開礦,但與縉紳之流不同。”
“務必保證百姓安危,若礦洞有失,寧舍礦物,不舍百姓。”
魏昶君很鄭重,洛水亦凝重點頭。
“日后爾等亦需收留此地流民,于一月內建立打鐵作坊,形成流水線。”
“此地鑄鐵,送至蒙陰落石村火器營。”
洛水拱手,肅然應聲。
他知道,鐵塊在亂世中,無論刀槍武器,還是甲胄火器,都是不可或缺。
現在他們已經有了。
未來,此地將會是最重要的崛起之地!
旬日光景,魏昶君再沿官道折返莒州。
此刻,夜不收傳訊匯報。
“里長,朝廷通傳三日將至。”
魏昶君漠然凝視青州,乃至京師所在。
說是通傳,實則是崇禎嘉獎,也是此次賄賂及上礦稅的交易。
“令紅袍軍前往,傳訊石山縣,泰新縣,來縣,蒙陰縣,沂縣于三日后,知縣,縣丞前來觀禮。”
三日時光轉瞬即逝,這一日,天色將明。
泰新縣知縣林巽之,石山縣縣丞楊安在躬身行禮。
魏昶君不曾說話,直到完成旨意通傳的太監離開,方才轉頭,似笑非笑,看向各縣官吏。
蒙陰,沂縣,來縣來人俱是魏昶君麾下。
唯獨泰新縣知縣林巽之,石山縣縣丞楊安在等人,面對魏昶君姿態,氣場壓迫,變了臉色。
幾人對視,俱看到對方眼底膽寒惶恐。
來縣之變無人隱瞞,朝廷都已聽聞,他們自是早已知曉。
若用兩個字形容,只能是,慘烈!
縉紳舉族斬首,官吏自知縣至主簿,盡數被殺。
自清晨斬首至深夜,端的殺了個血流成河。
尤其是眾人皆是知曉來縣背后,站著閹黨,東林黨,乃至皇室宗親。
即便如此,魏昶君依舊血洗來縣,而無人能動其分毫,何其霸道。
泰新知縣林巽之沉默片刻,咬牙上前。
“魏同知定韃患,滅劣紳,澄清吏治,莒州風氣為之一清。
“下官不才,愿附驥尾,懇請魏大人率吾等造福百姓!”
一時間,諸縣大小官吏紛紛開口,眼底乞求。
良久,待林巽之,楊安在等人額頭汗水滾滾,魏昶君搖頭嘆息,悠悠開口。
“不敢,諸君各司其職便是。”
“魏某有心派佐貳官往泰新,石山兩縣治理流民,諸位大人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