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總長各自散去,魏昶君依舊在陳良鎮會議室內。
如今雖天氣轉暖,用不上炭火,但依舊寒意迫人。
他不在意,只是開始思索民部擴充,與啟蒙部均衡資源。
腦海中,屬于穿越者前世記憶開始出現。
接下來民部要邀幾位大才,如今自己也算是在明廷有些名聲了,可以邀請此人,這些人分別是——
這一年,剛剛帶家小抵達江陰的閻應元尚不知道,這座城池將會是他最終之地。
亦是這座南明漢人江山陸沉的開端。
崇禎末年,此地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一座小城,人不過十萬,于烽煙次第,天下傾頹之際,頂住了大明最精銳邊軍尚無力抵抗的韃子數萬精兵,整整近三月。
江陰百姓在此人帶領下,無一投降,全數殉國!
而同樣是這一年,遭遇魏忠賢陷害以致退出官場的黃公輔,已五十四歲。
崇禎自縊,漢人江山陷落之際,這名七十一歲老書生投筆從戎,悲憤留下擊楫中流誰祖逖,毅然帶兵收復河山。
直至南明永歷十三年,韃子圍臺山,唐王朱聿鍔自殺殉國,八十三歲黃公輔決然踏入火中,寧為玉碎。
思緒回復,魏昶君開始提筆,寫上邀請名單。
民部,是時候與這腐朽大明爭幾位人才了。
至少這些心懷百姓之人,不該毫無希望的陪著末路王朝消散。
他們可以跟隨自己,去見一見未來新的盛世。
浩浩蕩蕩征兵火熱開始,彼時蒙陰縣城。
莫柱竣背負雙手,看著前方百姓匯聚于告示下。
有自陜,山西兩地新來流民也在看著,難以置信。
昔日韃子南下,流寇四起時候,他們在山西也曾見過朝廷征兵。
只是青壯多藏匿,不肯前往,只因成為軍卒,不僅會被官吏喝兵血,甚至還會被推到前方成為炮灰。
然而此地百姓,竟紛紛自發前來,為報名參軍不惜爭吵。
直到聽聞紅袍軍所為,數日光景,流民開始匯聚,越來越多。
莫柱竣也開始審核,攜帶家口者優先,流寇者優先,短短數日,已選入百余人。
每一次征兵,莫柱竣都指著蒼天:“如今里長貴為同知,但我為何稱里長,因為魏里長至始至終都未曾忘卻初心。”
“征兵打仗,不是廝殺殺敵,而是要給百姓一片安寧之地。”
“勞者有食,百姓有地,吃飽穿暖,孩童上學讀書,官家為民而出,而不是為縉紳,這是里長的本愿,也是吾等和在座的本愿!”
莫柱竣訓話時在場鴉雀無聲,很多百姓抽泣擦拭眼淚。
那些興奮參軍的兵卒也怔住,開始知道了為什么而參軍!!!
另一邊的左營鄉土豆已到豐收時節,沂山紅薯也開始首批豐收挖掘。
一時間,偌大莒州,宛若恢弘軸承,開始轉動。
魏昶君也開始讓遠在江南的紅袍粉條鋪渠道自南直隸擴散,邀請多人。
彼時,身在杜阮已閑居數年,五十四歲的黃公輔見信箋,神色恍惚。
“魏昶君?可是莒州同知,殺韃二十,怒斥上官之人?”
得到準確回復,黃公輔神色復雜。
“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