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三年六月,天起難得變好。
末路王朝陷入小冰河天災與韃子流寇后,這一年始終天色晦暗寒冷。
如今陽光灑落,不少百姓恍惚,似乎重新回到數十年前的光景。
魏昶君出現在沂縣,帶著民部,啟蒙部官吏。
現在莒州下縣種植主要糧食,分別是蒙陰土豆,泰新等各縣則主要以糙麥,谷子為主。
檢查自此,來到沂縣,鑼鼓與張榜下,沂縣百姓迅速被召集起來。
自山,陜二地抵達流民,之前韃子裹挾當作炮灰的奴兵,還有沂縣本地百姓紛紛匯聚。
眾人都看著這位官袍青年,神色慶幸。
若非魏大人,或許他們不是死在流寇手中,官兵圍剿,便是死在天災,亦或是韃子,縉紳欺壓之中。
如今陽光曬在眾人身上,暖洋洋的,方才讓他們察覺到自己還活著。
“即日起,掘紅薯!”
現場不僅有百姓激動挖掘,連魏昶君,徐白海,乃至紅袍軍衛等人也紛紛踏入其中。
“紅薯發掘與土豆一樣輕緩,還有,與土豆不同,紅薯藤葉亦不可毀傷,這是可以食用的青菜。”
魏昶君囑咐紅薯總長王老漢通傳,同時手中輕輕拍打沾滿泥土,約莫拳頭大小的紅薯。
彼時青年神色恍惚,也激動。
終于出現了,后世記載后金憑此打造盛世,正是因為此物產量驚人。
至少現在百姓餓不死了。
很多流民,昔日被韃子抓的奴兵也是首次食用,之前他們都是培育種植苗。
當大鍋里打到少量豬油炒的紅薯葉,還有蒸紅薯,紅薯粥后,有流民吃著香軟紅薯淚流滿面。
“若是昔日有這般糧食,吾等也不會孤身一人來到沂城......”
一旁中年山民擦拭眼淚,也在輕拍青年流民肩膀。
“日子好過了,因為里長......”
魏昶君沒說話,拍著這些百姓肩膀,眼底欣慰。
啟蒙部楚意也放下碗,慨嘆看著熱火朝天繼續于貧瘠山地收獲的百姓。
“軟糯香甜,每畝地產量足有千斤,超過麥子近三倍,有了此物,百姓們終于能吃飽了。”
超過麥子數倍產量,魏昶君并不驚訝。
原本明朝紅薯畝產便大概有五百七十斤,如今經過大國改良,多次測試,實屬正常。
“教導百姓,紅薯儲存,部分可以繼續埋在土里。”
“另外一部分,將紅薯打成漿,隨后分離紅薯渣,沉淀后得到淀粉,再用該淀粉放在太陽下碾碎曬干,隨后少量多次倒入熱水調成糊狀,以漏勺制作紅薯粉。”
紅薯總長王老漢認真記錄,想到南洛土豆粉,激動點頭。
“請里長賜名!”
“便叫沂縣紅薯粉吧。”
這一刻,徐白海,楚意等人也都興奮,貧瘠沂縣終于也有了南洛那般經濟支柱。
紅薯堆積如山,魏昶君也滿意點頭,叫來楚意。
“接下來便是將紅薯種植推廣至各縣。”
彼時他眼底寒光徹骨。
“著你率五十紅袍軍衛,凡拒絕阻撓商人,地主之流,欺騙百姓之流,殺!”
楚意眸子同樣蒙上一層狠辣,狠狠點頭。
誰斷百姓活路,當死!
五十紅袍軍衛跟隨,楚意身影抵達最近的泰新縣。
夏允彝這些時日雖已算初步肅清此地,但小地主和商人因為經濟發展,并未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