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昶君冷笑看著,眼底愈發冷漠。
彼時驛站外,風雨飄搖。
現代。
會議室內,記錄小組組長陳科,明史教授顧成在看著新的資料。
“三府總督魏氏,性兇戾,蠻橫無理,不服教化,非山東儒學出身,豎子品性......”
“朝堂無狀,妄言安內必先攘外,復現昔日五年平遼之舉,巧言令色以弄權術......”
“余等設宴,則怒斥不知百姓,曰以德抱怨,何以報德?果如朝野傳言,未明理開化,無異關塞蠻族......”
這些資料大多是東林黨人書寫,有寫入各地史書,也有寫入雜記縣志。
顧成氣笑,起身,看著流傳史料記載。
“好好好!好一個歷史書寫!”
東林黨最重名聲,故也最擅抹黑他人名聲。
鄉黨之爭不外如此。
陳科同樣冷笑,不再理會。
左右不過是穿越者成長之后,全都需要清掃的腐朽之物而已。
現代開始整理新思路,課題為。
如何讓穿越者在京師一個月內,籌備黨羽,打響名聲。
“名聲很重要,師出有名,這個名不光需要皇帝,還需要的其他各處力量。”
“畢竟皇帝只能給他表面的名義正確,但各地書生文官對名的把控實際上要強得多。”
現代新聞部,政治思想研究小組,明末歷史政治小組匯聚大國專業人才,高校教授,社會學者,紛紛開始討論。
“明末時期,互相抨擊是博得名聲相當重要的方式。”
“文人和書院很重要,我們認為可以嘗試從這一渠道著手。”
“事實上,可以看一看王陽明,獲得名聲同樣可以從創建學說開始,影響力很重要,這也關乎以后造反的政治基礎。”
各個小組經過多次討論,正式開始著手整理,回信。
第一,揭露東林黨等各黨派爭斗本質,抨擊其不作為,貪墨,兼并土地等各項問題。
第二,拉攏一切文人,或者有影響力的書院,獲得基礎政治支持。
第三,創建學說,為以后造反做準備。
隨著最后一字落下,畫面轉動到四百年前。
京師,驛站。
彼時已經深夜,窗外風雪呼嘯,房內燭火微弱。
魏昶君打發走那些商人和官吏,一個也不曾見,驛站總算有了片刻寧靜。
大明事感錄,現代開始新的回信。
魏昶君逐字逐句看著,眼底驚艷,點頭。
合上書籍,長舒一口氣。
現代組織部官方,當真厲害,手段極強。
“這是打算讓我名揚天下,先樹立起不畏強權,只為天下正義的形象。”
“一如之前海瑞。”
但自己和海瑞還有所不同,自己背后,還有三府之地的經濟基礎盤和近萬兵馬。
當自己樹立起無論做什么都一定不是為了自己的形象,接下來,兵鋒所指,師出有名!
這一刻,魏昶君起身,來到窗邊。
風雪仍在呼嘯,始終不停。
深夜氣溫再降,愈發刺骨。
魏昶君眼眸明亮,熠熠生輝。
這才是入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