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京師暫時規劃的工業區,但目前還在等待水泥廠建設完成,開始生產水泥,因此這一區域的工業形式,仍暫時是以作坊為規模。
酸辣拌粉的作坊里,十幾個婦人正忙碌著。
這些人里,站在最前方教導的,是順著火車趕來的熟悉身影。
“柳小二。”
如今已長成青年的柳小二轉頭,看到魏昶君的那一刻神色激動。
“里長!”
柳小二永遠都無法忘記,昔日南洛鎮時,自己帶著弟弟妹妹一路自陜北流浪至蒙陰,若非里長施舍的土豆米粥,自己一家哪能活到現在。
柳小二激動的想要跪下,卻又想起里長不喜歡他們下跪,這位如今已成為南洛土豆粉頭面的大商人,撓著頭手足無措的像個孩子。
魏昶君拍著他的肩膀,笑容欣慰。
“長大了。”
柳小二聞言不自覺站得筆挺,嘿嘿笑著。
“里長,我這次來是聽說這邊想要準備軍糧,之前小二在蒙陰的廠區請來天工院交流,嘗試了一種新的粉條制法,能長期保存。”
“因此特意趕到京師,想將法子交給咱紅袍軍的弟兄們。”
柳小二也不墨跡,立即當著魏昶君的面開始展示。
紅薯粉蒸熟后切成細條,拌上茱萸粉、花椒末、鹽巴,再用油紙包好。
“里長,這一包就是一餐的量。”
魏昶君拿起一包,掰開聞了聞,點頭。
“夠辣,夠味,西南濕氣重,吃這個能驅寒。”
與此同時,制作烙餅的作坊就在隔壁,烙餅則是用精面摻豬油,一層層搟開,烤得金黃酥脆,再裹上油紙,能存放半月不壞。
魏昶君也一一檢查,隨手拿起一塊咬了一口,滿意地點頭。
“夠香,夠飽。”
他忍不住笑著看向安定軍所在方向。
這次這些上陣廝殺的漢子,總算能過上好日子了。
棉襖和被褥的作坊在京師東南,魏昶君下車的時候,意外看到母親程氏的身影,正行走在作坊內,對著一群京師新招的女工指點如何使用新式紡織機。
經過數年掌管紅袍軍所有棉紡產業,如今的母親不再是昔日軟弱的性子,頗有些雷厲風行的架勢,即便見到兒子,也沒有驚訝,繼續認真指點。
魏昶君也笑著,自顧自走到一邊觀察剛剛造出來的第一批棉襖,棉襖用的是山東新彈的棉花,里子縫得密不透風,外罩粗布,既保暖又耐磨。
他伸手抓起一件,用力扯了扯,確認針腳扎實,才點頭。
“行,送到民部,發下去。”
被褥是同樣是從這座紡織作坊制造出來的,厚實柔軟,魏昶君親自試了試,裹在身上暖烘烘的,他咧嘴一笑。
“這東西,比京師那些官吏的貂裘都實在!”
他再也不會看到那些將士們被凍掉腳趾頭了。
良鄉大營,安定軍的士兵們列隊站立,一個個伸長脖子,看著前方堆積如山的物資。
老卒們眼底莫名生出幾分緊張。
“聽說這些都是給咱們的,莫不是此戰要去送死?”
說出這話的人也沒被嘲笑,畢竟他們之前當真不曾過過這般日子。
誰不是給個野菜團子糊弄著便上了戰場?
吳三桂站在高臺上,眉頭緊鎖。
他原本以為紅袍軍之前告訴他們的后勤不過是做做樣子,畢竟他們這批所謂的安定軍,都是邊軍,寸功未立,甚至吳三桂自己心里,也覺得自己這群人不過是一群炮灰,可眼前的景象讓他震撼到說不出話。
“這......這他娘的是士兵的物資?”
棉襖、被褥、棉鞋、酸辣粉......每一樣都是嶄新的,每一樣都比他當年在關寧軍時見過的精良十倍!
“發!”
民部的吏員開始按名冊發放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