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對人力的依賴頗重,但凡有法子長些力氣,多干些活兒,百姓們便是勒一勒肚子,也會努力的。
當然了,具體實施起來有何難度,能否像她想的這樣人人爭相買鹽,秦時卻是不管的——
那自有上下官員來操心。
她如今要做的,就是將數據講得動聽些,語言ppt做的更美妙,餅也畫的更圓一些。
歷來拉投資不都是如此嗎?
不將前景描述的動人一些,數據夸大一些,對方又怎么舍得投入呢?
而其中,最直觀的數字演示,在如今也必不可少。
“我秦國如今人口約二千五百萬,因多年征戰,家中人口并不富裕,只平均按五人一戶算,這也有500萬戶。”
“算八成人來吃鹽,便有400萬戶。”
“這400萬戶只每年在鹽一項,按三十錢算,便可獲利萬錢。”
“便算作金吧。”
這是如今官方的流通數字,但實際上,一金與秦半兩之間的換算公式,常與糧食掛鉤。
糧食價賤,兌換率便低。
糧食價貴,兌換率便高。
秦時只拿來隨手舉例。
“這一萬二千金,便是取出二千金來用來收攏鹽場,發放員工薪資、運輸成本等……”
她像是隨口絮叨,而后才又詫異發問:
“敢問大王,秦國國庫一年能收稅金幾何?”
姬衡一時沉默。
說什么?
說哪怕在最富強的時候,商君利用變法來豐盈國庫,前后用了十數年,國庫中稅金最高也不過40萬金。
這還是征戰準備的最強儲備。
而如今征戰過后,百廢待興,人口凋敝,稅收亦是艱難。
因而秦國上下便又回到了商君變法之前,一年連3萬金都湊不到。
甚至這三萬金中,還有少府鹽官發放特許權給商人,從而收回來的一萬金。
雖說這只是單純金錢稅收,其他還有糧食、桑蠶布帛、珠玉寶石,以及翎羽豬鬃等物。
但,鹽稅何其重,才收來這等金錢!
偏偏在王后口中,只要將鹽場收歸國有,降稅降價,引得百姓們全都購買,收入還并不減少……
姬衡皺起了眉頭。
他心知此事施行并不如王后說的這般順利,秦國百姓貧苦,八成門戶來買更是妄想。
但,百姓們吃鹽多了,做起事來也會更快吧?
他的馳道直道,靈渠休整,長城修建……
且他金口玉言,既說了要減輕徭役,這一二年人口必定還有增加。
便是今年不買鹽,明年后年也不買么?
但若是交由商人,那每年的特許經營費用,不過是定額罷了。
他內心的天平瞬間動搖。
而秦時卻又在心中默默嘆口氣。
此時真的很需要一位桑弘羊啊!
她對于財政之事竭盡所能,也只能畫出這樣的大餅了。
??后面有一章作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