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他在內部秘密會議上說的那樣:
“電視制導、無線電遙控、雷達制導、紅外制導、激光制導這些東西,合眾國要是全力上馬,也就幾年時間就能趕上漢斯人的進度。我們如果不抓緊超前部署,未來再想逆襲就難了。
我們的目標只有一個,在接下來的50年代里,短暫的獲得對合眾國的技術優勢!”
打鐵還需自身硬,除了原子彈這個‘最終手段’,提前搶跑研發制導武器才是他的另一手準備。
很快,一場別開生面的技術碰頭會就在張弛的要求下召開。
包括負責彈體氣動外形、動力裝置研發的第一飛機制造廠,自動控制系統、陀螺儀以及制導雷達研發的無線電六所,負責基礎材料的南華鋼鐵集團,各科研生產機構都派來了可靠人員參加這場保密會議。
不過這場會議的主角,還是擔任項目總工的老高。
沒有多余的廢話,向列席旁聽的張弛點頭致意后,老高直接站起來,走到會議室內掛著的黑板前,直接道:
“總的來說,如果要研發反艦導彈,那就要解決4個大的子系統上的難點。”
“首先是制導系統,無線電六所已經生產出了小型化的無線電信號收發裝置,如果單純復刻hs-293,那可以說已經夠用了。但我們的目標更高,我們要的是‘射后不管’!”
“關于這點...”來自無線電六所的工程師舉手示意后,直接發言,“我們的晶體管單脈沖雷達完全可以從空中鎖定一條長度大于100米的驅逐艦以上艦船的信號,不受海面雜波的干擾。”
“問題是,如果要塞進空射導彈里,那么雷達整體結構以及天線都必須小型化,100cm級別還好說,更小的直徑還有困難。”
和目視手動制導不同,雷達、電視、紅外制導這些方式,都需要把導引頭放在導彈頭部,這對線電六所的天線小型化設計能力無疑是一個挑戰。
老高看了張弛一眼后,點頭道:“我們今天這個會就是為了初步定下新武器的參數。為了空射,這款導彈的彈徑最好不要大于空射魚雷的尺寸,初步定在小于600mm,你們的天線必須縮小到400mm級別。”
說完,老高看向無線電六所的工程師:“納粹的陀螺儀技術你們掌握的如何了?”
那工程師搖了搖頭:“沒有任何難度,有v-2導彈的陀螺儀實物,再加上我們最新設計的集成電路,足夠搞出能夠自動化修正彈道的慣性制導系統了。”
老高滿意的點點頭:“第二個難點是動力系統與氣動外形。”
說完,他看向了坐在自己空出的座位旁邊的趙德海,后者在留學白鷹期間專攻機械工程、燃氣輪機,對于流體力學有著深入的理論研究。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