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南華系養雞場逐漸做大做強,整個市場也被帶動起來。
本地民間資本順勢而上,陸續興辦了如“大榮記養雞廠”、“泰和禽蛋公司”等新式養殖企業。
比起從前靠農家小作坊零零散散供蛋,如今這些正規化、規模化的養雞場,用統一的技術、統一的品種、統一的飼料管理,使得禽蛋品產量猛增。
雞蛋多了,價格自然下來了。
最先受益的是部隊、政府系統和教師這類“吃公家飯”的人群。
可張弛更在意的是那些平頭百姓,過去一塊銀元才能買幾十個雞蛋,一只雞蛋的價格相當于后世1.5元。
平民舍不得買,雞蛋幾乎是營養品、奢侈品。如今,不少家庭終于也能“偶爾嘗嘗蛋味”,早飯碗里打顆蛋,便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改善。
而隨著南華系養雞場越辦越好,民間一些資本也搭上便車,如大榮記養雞廠、泰和禽蛋公司這些,就是由本地民間的資本創建的新式養雞場。
在張弛的長遠規劃中,大規模蛋禽養殖只是起點。
他的目標,是讓蛋白質不再是特權,而是國民餐桌的常規補給。
人人有蛋吃,才是基礎國力的體現。
就像他在會議上關于豐富副食品的講話中說的那樣,“我知道,咱們治下民族眾多,互相之間多有摩擦。城鄉之間,經濟條件差異巨大。但只要我們能夠保證人人吃得飽飯,碗里還能有一只雞蛋,那很多問題就將不再是問題?”
可事情偏就出幺蛾子了。
現在有人反應好好的煮雞蛋發腥,雖然沒吃壞肚子,但有怪味,總是個奇怪且膈應人的事情。
張也挺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這從白鷹引進的技術和種雞有問題?他上了被華爾街的寡頭做局了?
“我調查了一下,發現問題可能就出在這個飼料上。”張廣松頓了頓,低聲道,“從打的報告看,恰好是南華第三、五、第七、第十、第十二等幾家養雞廠上個月換了飼料供應商。”
張弛:“其他幾家沒換?”
張廣松搖了搖頭:“就這幾家打報告后換了民間報價更低的供貨商——迪氏兄弟飼料廠,剩下幾家南華系的養雞場因為地理位置因素,還是從我們南華系的飼料廠進貨。”
“民間資本的也跟著用這個?”張弛追問。
“初步調查顯示,大榮記、泰和禽蛋公司等也從迪氏兄弟那邊進了飼料。”張廣松將一份登記資料放到桌上。
“更有意思的是,這家‘迪氏兄弟’背后,有白鷹資本參股,持股比例高達35%。”
“這么說,飼料可能真有貓膩?”
“有這個可能。”張廣松直言,“至少常理判斷是這樣,具體還得進行調查。”
食品問題什么時候都是最牽動人心的,再加上這家飼料廠背后還有白鷹資本,想到穿越前的蘇丹紅、地溝油,張弛狠狠的一拍桌子:
“這還有什么好說的,給我查,仔細的查這家賣飼料的!”
雞蛋雖小,事關民生。若這事背后真有人動歪腦筋,他張弛絕不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