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洞賓所為,用一個字便可概括——義。欠債還錢,殺人償命,此乃天經地義之理。只是,這天經地義所針對的對象,卻是大唐,是李世民,這也難怪李世民心中會滿是不滿。
“唉!”魏征長嘆一聲,勸道:“陛下,不如誠心與那呂洞賓溝通一番,向他認個錯吧。”
魏征此言一出,李世民面色瞬間變得極為精彩,既有憤怒,又有惱怒。
然而,還未等李世民表達自己的想法,那乘龍立于天上的呂洞賓,再次開口言語。
“凡夫俗子,只以為欺世盜名并無大礙,卻不知車遲的種種神物,皆因有道門神力與師尊偉力庇佑,方能代代繁衍,年年高產。如今,大唐欺世盜名,這些神物已然到了大限,再難延續。”
“若當初大唐不起欺世盜名之心,也不會落得如今這般局面。”
呂洞賓的聲音再次傳遍長安城的大街小巷,一時間,整個長安城一片嘩然。
在這滿朝文武皆束手無策之時,唐皇李世民忽然想到了李淳風。李淳風昔日曾出使車遲,或許如今能與來自車遲的呂洞賓搭上話。
然而,李淳風早已離開大唐。無奈之下,李世民只能將目光轉向李淳風的傳人。
他趕忙派人去尋李淳風的傳人,也就是陳茂生。只是,李淳風的傳人究竟是誰,旁人并不知曉。唯有袁天罡,作為李淳風的摯友,對此略知一二。
袁天罡倒也不推脫,只是并未直接應承下來,而是說道:“陛下,貧道可前去邀請李淳風之徒。”
“袁愛卿速去。”唐皇李世民此刻只能將希望寄托于此。
袁天罡領命,隨即離開朝堂,去尋陳茂生。
此時,呂洞賓從皇宮上方隱沒于云霧之中,而整個長安城內,議論之聲卻此起彼伏,不絕于耳。
無人質疑呂洞賓的話語,百姓們議論紛紛,漸漸生出諸多怨氣。這些怨氣的產生,也在情理之中。
百姓們將怨氣歸咎于朝廷,歸咎于李唐皇室。畢竟,欺世盜名的是李唐,增稅加賦的也是李唐。
如今的大唐,正逐年走向富饒。可這富饒的背后,卻是稅賦的不斷增加。
此前,隨著一系列農作物的推廣,畝產動輒可達千斤,許多百姓家中糧食堆積如山,無處存放。
見此情形,不少大臣紛紛上奏,建議可適量增加賦稅。唐皇李世民也一一應允。
于是,稅賦逐漸增多,且不斷加重。原本的稅賦,一次又一次地增加,直至如今,農民地中若畝產千斤,竟要上繳一半還多。
雖說相比以往,如今農民到手的糧食確實有所增多,但如此夸張的稅賦比例,仍令人心驚膽戰。
除了普通農民,一些佃戶所受的剝削更為深重。在這種情況下,百姓們雖大多能吃飽飯,但地主和官府卻愈發富饒,糧倉滿溢。
甚至,有些地主家的糧食都因存放過久而腐爛。
這般賦稅之下,百姓們能吃飽飯確是事實。但他們也清楚,能吃飽的前提是土地里的農作物足夠給力,畝產足夠高。
若是換做以往,如此高的賦稅,恐怕無數百姓依舊要終年勞作,卻終年難以飽腹。
過去,雖說賦稅沉重,但好在能吃飽飯,百姓們倒也沒什么怨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