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規一愣,中兵參軍雖是征虜將軍的掾屬,但也是朝廷正兒八經從九品的官吏,桓弘手上沒有持節之權,竟然將人打死了?
看來今日受到冷遇,并非偶然,而是有人故意使的下馬威。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征虜將軍府轄下長史、司馬、記室掾,品類居中兵參軍之上,混得好,能爬上從六品。
其中長史負責將軍府內各曹,司馬主軍政,是劉道規這個中兵參軍的頂頭上司。
以前在京口為了生存各種明爭,現在成了濁吏,明爭少不了,暗斗只會更加劇烈。
兩晉開國,一向如此,從上到下,內斗就沒斷過,最擅長窩里橫,對付胡人,一瀉千里,哪怕偶爾出了幾個能征善戰的名將,不是死于內斗,就是被活活氣死。
比較出名的就有周處、周玘、茍晞、祖逖、謝玄等人,不出名不知有多少。
入鄉隨俗,劉道規調整心態,強者從不抱怨環境。
桓弘門第高,不可能如諸葛武侯一般事必躬親,這年頭也沒這種人,也需要劉道規這樣的濁吏做事。
劉道規帶著眾人收拾起小院。
小院雖然殘破,但比家徒四壁的劉家強上不少。
正屋內文牘堆滿了案幾,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塵,應該是上一任中兵參軍來不及處理的軍務。
有這些東西在,劉道規就能尋到些眉目。
趁著時候還早,便隨手拿起一份,抖落上面的灰塵,仔細瀏覽起來。
上面記錄的是牛角陂的趙、孫兩姓軍戶,因今年四月爭水灌溉田地一事,大打出手,死傷三十四人,事情鬧得太大,趙姓三十七戶落草為寇,孫姓四十一戶兩百多口逃亡燕國……
陂,有水之田也,多為軍戶屯墾之地。
魏承漢制,晉承魏制,都是實行中外諸軍制。
在邊境上設有軍戶,分給一些田地,自食其力,遇到大戰,軍戶出丁參戰。
但軍戶地位極其低下,與僮仆、奴隸相差無幾,戰時要出生入死,不戰時要戍邊屯田,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窮困潦倒。
尋常人家百姓都不愿意將女兒嫁給他們。
牛角陂近八十家軍戶廝殺,絕不是小事。
輕則引起其他軍戶動蕩,重則引發叛亂。
但此事是四月出的,現在已經是九月末,都快半年了,還未解決。
賊寇未剿,北逃的潰軍也沒有追,就這么一直拖了下來……
而這不是第一件,后面還有更多此類破事。
與其他僑州糾纏不清。
至于士卒的訓練,一個字也沒提。
劉道規花了整整兩個時辰才將所有文牘看完,感覺這征虜將軍府爛成渣了。
軍戶逃亡大半也就算了,最為核心的中兵,竟然也不滿編。
前后左右四部,名義上應該有五千四百正兵,但只有桓弘的親信前部是滿編的,其他三部也就三五百士卒,四營加起來,一共也才兩千六百人……
桓沖在世時,征虜將軍府也是中流砥柱之一,參與過淝水大戰,才過去了六七年,便成了這副樣子。
沒有氐秦這個巨大的外部威脅,晉室上下連樣子都不裝了。</p>